(2012浙江调测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2浙江调测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ID:20588598

大小:61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3

(2012浙江调测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_第1页
(2012浙江调测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_第2页
(2012浙江调测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_第3页
(2012浙江调测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_第4页
(2012浙江调测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2浙江调测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浙高国荣史出名门博客2009—2013年浙江高考历史自选模块(中外改革)高考试题(含调测卷)汇集(2012浙江调测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贵族的统治日益加强,到了公元前600年左右,已经变得令人不能忍受了。……在梭伦所进行的革命(改革)中,应当是损害债权人的财产以保护债务人的财产。债务简单地被宣布无效了。……旧时残酷剥削自己同胞的方法,已经弃而不用,如今主要是剥削奴隶和雅典以外的买主了。——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材料二:(北魏孝文帝)诏曰:“置官班禄,行之尚矣;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朕宣章旧典,始班俸禄。……禄

2、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司马光《资治通鉴》(北魏孝文帝改革后,一位南朝官员到洛阳后感慨地说:)“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杨衒之《洛阳迦蓝记》(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梭伦改革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的第一项重要措施及其作用。(4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分析上述两次改革的客观原因的异同,并分别概括这两次改革主要的历史意义。(6分)(1)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形成雅典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孝文帝改革:实行

3、俸禄制,整顿了吏治。(4分)(2)同: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异: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民族矛盾严重激化。(2分)梭伦改革: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奠定了中国南北方重新统一的基础。(4分)(2009浙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

4、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荀子●议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6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4分)【命题分析】本题为选做试题,考查学生“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中的“商鞅变法”这一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第(1)问的回答要精读史料,最大限度的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第(2)问考查商鞅变法的影响。W.w.w.k.s.

5、5.u.c.o.m【答案要点】(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浙高国荣史出名门博客(2010年浙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孝五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披发之人。——《魏书·成阳王禧传》材料二: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

6、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苏氏演义》卷上(提示: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4分)(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6分)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第(1)问从材料中归结信息即可:中原王朝必须说汉话;不说汉话会回到改革前的状况。第(2)问一是从材料中认识陆法言的成就,二是从中反映的是

7、孝文帝改革的成效。答案:(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化;如果不说汉话,又会回到改革前的状态。(4分)(2)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言音韵一书,他是鲜卑族对汉文化认同的代表,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2009浙江调测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高祖(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惧,因以胁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材料二: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

8、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孝文帝诏曰:“代人(即鲜卑人)诸胄,先无姓族,虽功贤之胤,混然未分。……其穆、陆等八姓,皆太祖以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高祖崩,(元)禧受遗辅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