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582258
大小:3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3
《教学反思,通往学者型教师必由之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教学反思,通往学者型教师的必由之路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最大限度的合理性。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活动进行的有意识的、批判的分析与再认识的过程。因此,教学反思既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育研究方法。关键词:教学反思;何时反思;反思什么;怎样反思美国著名学者伯思纳提出了关于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说,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也非常重视教师
2、的教学反思,他不仅关注反思的重要性、科学性,而且十分重视反思的及时性。可见,反思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的确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结合个人二十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个问题的浅见。一、什么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最大限度的合理性。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行为,是教师对个人教学行为进行的有意识的、批判的分析与再认识的过程。因此,教学反思既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育研究方法。新时代要求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要想
3、成为学者型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教学技能和教育能力外,还应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前沿的教育视野,敏感的发现问题的意识,过硬的教研能力。教师不能奢望仅靠职前教育就获得这些特征,而应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这显然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个重要环节。新课程强调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参与者、建设者、开发者,而这样的角色定位最需要的就是不断地总结、反思、改进和创造。二、如何实施教学反思如何实施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呢?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这一问题。1.何时反思。(1)关注学生实际,落实课前反思。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
4、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道什么。”可见,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是多么重要。教学实践中,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经验主义(只想到从前怎样教)和主观主义(只想到自己该怎样教),脱离自己即将面对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必须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了解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反思。教学实践表明,经过课前反思后调整过的教学设计,能够预设到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困难,预设到课堂中可能生成的“意外”,教学内容和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使学生真
5、正成为学习的主体。(2)关注“意外”资源,落实课中反思。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流动的过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是否按照课前的预设进行?是,能达到预设效果吗?不是,又产生了哪些“意外”?要把“意外”看成一种难得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善于发现“意外”,充分利用“意外”的资源,形成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教与学互动的过程。因此,课中反思表现为教师的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强化,而这一过程又是通过“
6、问题、反思,新问题、调整,再反思”来实现的。(3)不断批判自我,落实课后反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课后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可以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师在课后要静心沉思,思考教法上有哪些创新,学生在学习中有哪些闪光点、困惑处,可以从中摸索出哪些教学规律等,然后,及时记下,并进行归类、取舍,为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做准备。这样有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查漏补缺;有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的思辨能力。2.反思什么。(1)反思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引起师生互动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意外”产生的教学生成资源,以及教师临时
7、应变的得当措施,某些教学思想成功应用的过程,一些教育教学原理在应用时的感触收获,因偶发事件产生的瞬间灵感等详略得当地记录下来,不仅可以及时地改进教学,推陈出新,而且可以作为素材积累起来,为撰写教学论文提供参考。还要从学生学习效果方面去反思。比如,分析学生哪些内容掌握得好,哪些学生取了得成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教师从中获得了哪些启发等。(2)反思不足之处。教训有时比经验更有用。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解力参差不齐,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的不相适应处,教师在不自觉中伤害到学生心灵的行为等,都是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对于这些不足,有责任的教师必定会反复思考、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