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第二章匀速圆周运动2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教案3教科版必修2

高中物理第二章匀速圆周运动2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教案3教科版必修2

ID:20574102

大小:4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3

高中物理第二章匀速圆周运动2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教案3教科版必修2_第1页
高中物理第二章匀速圆周运动2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教案3教科版必修2_第2页
高中物理第二章匀速圆周运动2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教案3教科版必修2_第3页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第二章匀速圆周运动2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教案3教科版必修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节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教学准备:结实的细线拴着一个小钢球,秒表,J2130向心力演示仪,质量不同的小球(钢球、木球),多媒体投影设备.教学过程:一、实验探究,引入新课二、探索物体做圆周运动的条件在同学们猜想研究的基础上,大屏幕投影教材第26页图2-2-2,并提出下列思考题:1.对研究对象作出受力示意图,2.猜想合力的方向,检验完善自己的猜想.3.合力的方向应该指向哪里?在学生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大量事实说明,物体做圆周运动的条件是必须受到一个指向圆心的合外力,这个指向圆心的合外力就叫做向心力.思考:1.通过对图2-2-2中三个物体的受力分析,你认为向心力由

2、那些力提供?2.你认为向心力是按力的性质命名的还是按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在同学们思考、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向心力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它可以是一个力,可以是某个力的分力,也可以是几个力的合力.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来源的实例.物理学史教育:牛顿对向心力与圆周运动的关系的认识.三、认识向心加速度(由教师直接给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1.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出,沿半径方向指向圆心.2.大小:(直接给出)(详解参见教材第30页的“课外阅览”.)然后根据第一节的内容得出a的其他表达式.交流与思考:从看,似乎a跟R成正比;从看,似乎a跟成R反比.你能解答这个问

3、题吗?四、由牛顿第二定律结合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学生可以自己得出向心力的表达式.学生可以适当讨论,相互启发,完成几组常用表达式的书写. 以上内容1课时. 五、探究影响向心力大小的相关因素学生实验:用J2130向心力演示仪分组探究影响向心力大小的因素.教师先介绍向心力演示仪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然后提出下列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怎样研究一个物理量和诸多物理量的关系?启发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 学生实验:探究向心力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的半径和角速度的关系.请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1.用质量比为2:1的钢球和铝球,使他们的运动半径R和ω均相同,观察露出的红白相间方格数比值为2:1,即两球所受向心

4、力的比值也为2:1,因此F与m成正比.同理得出:2.当m、ω相同时,半径比为2:1,向心力的比值也为2:1,因此F与R成正比.3.当m、R相同时,角速度比值为2:1,向心力的比值为4:1,因此F与ω2成正比在学生思考、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向心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圆周半径R、转动角速度的平方ω2正比.即:F=mRω2六、实践应用完成教材第29页例题,体验圆周运动的应用.七、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1.本节你学到了哪些知识.2.本节你学到了哪些研究问题的方法.3.本节的学习,对你今后的学习、研究有什么启发.八、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与评价”的作业;2.实践体验:完成

5、发展空间的实验室操作和课本29页的两个活动体验,并在作业本上写出感受.教学流程图:学习效果评价教学设计后记:一、教学设计中的特色1.注重以学生体验探究为主线;通过物理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源于生活.2.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无论是问题情景的创设还是对问题的探究,都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并努力增大参与面与思维量.二、教学设计后的思考1.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进行最具实效的合作探究?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问题的交流、合作和探究,这是新课标和新课程所反映的一个基本理念.但是,相对而言,探究有时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实际的

6、合作探究过程有时显得较长.本教学设计实际授课时间也并不宽裕.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进行最具实效的合作探究?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必须在保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前提下做好引导.这也是在新的教学方式下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深入研究和探索.2.在对学生想法和问题的评价中,如何把握好“鼓励称赞”和“指出错误”的“度”?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教师充分考虑了民主平台和和谐氛围的创设,对学生所提出的看法和想法,努力以“鼓励赞赏”为主的态度进行评价,充分保证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