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上江沟地区大隆组硅质岩地化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川西北上江沟地区大隆组硅质岩地化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ID:20573135

大小:3.70 MB

页数:58页

时间:2018-10-13

川西北上江沟地区大隆组硅质岩地化特征及其成因研究_第1页
川西北上江沟地区大隆组硅质岩地化特征及其成因研究_第2页
川西北上江沟地区大隆组硅质岩地化特征及其成因研究_第3页
川西北上江沟地区大隆组硅质岩地化特征及其成因研究_第4页
川西北上江沟地区大隆组硅质岩地化特征及其成因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川西北上江沟地区大隆组硅质岩地化特征及其成因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运.-分类号密级U口C编号巧?-;.、■:I.、''勺V^V.—...V:V.■■-\-;'L-.V!篇t<入許f參定硕女学位论文.r/?■:I-'-1么I一护题名和副题名川西北上江沟地区大隆组珪质卷地化特征’及其成因研究作者姓名杨豫川指导教师姓名及职称李凤杰教授申请学位级别硕±专业名称地质学(沉积学)论文提交日期20巧年4月论文答辩日期20巧年6月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成都理工大学(年月)答

2、辩委员会主席__评阀人2015年6月分类号学校代码:10616UDC密级学号:2012020624成都理工大学硕±学位论文川西北上注沟地区大隆纽枉质岩地化特征及其成因研究杨豫川指导教师姓名及职称李凤杰教授申请学位级别硕±专业名称地质学(沉积学)论文提交日期2015年4月论文答辩日期2015年06月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成都理工大学(年月)杉答辩委员会主席徊别评阅人2015年目月.独创性声巧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

3、除了文中特别加W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化不包含为获得成都理工大学或其他教一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同工作的人员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衍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叫兴皆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义作者完全了解成都理工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口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成都理工大学可W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可据库进行检索1^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

4、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I学位论文作者签名;^I榜诗、学位论文作者导师签名;年(月1[日摘要川西北上江沟地区大隆组硅质岩地化特征及其成因研究摘要二叠纪时期,硅质岩沉积十分发育,在中国华南地区具有非常广泛的分布。同一时期内,在中国南方二叠纪的沉积过程中,产生了数量众多的同生断裂。这些同生断裂的发育可能引发火山活动,从而改变某些地区的地球化学条件而形成硅质岩。在四川盆地的西北部地区,大隆组是一套具有代表性的硅质岩沉积,其地化特征和成因研究对于了解地区构造沉积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沉积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实测剖面、薄片观察、主量元素特征、微量

5、元素特征以及稀土元素(REE)特征,重点对上江沟剖面大隆组硅质岩的沉积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根据野外实测剖面资料和沉积特征,将上江沟剖面大隆组沉积划分为17个小层,主要为碳酸盐斜坡相和海槽相沉积。其中,大隆组下段下部(1-6小层)为碳酸盐斜坡相,沉积物由碳酸钙、硅质和泥质混合沉积所组成。生物群单调而贫乏,仅见少量的浮游生物和漂浮生物。大隆组下段上部(7-9小层)以及整个上段(10-17小层)属于海槽沉积环境,下段上部为灰黑色薄层含泥硅质岩,硅质灰岩夹硅质页岩和黑色页岩;上段下部为盆地局部上升时期,碳酸盐沉积又趋增加,硅泥质成分相对减少;上段上部沉积时盆地水体能量相对较高,主要发

6、育深灰色条带状硅质岩和硅质微晶灰岩。通过薄片观察发现,大隆组硅质沉积主要为放射虫岩。介形虫仅出现在大隆组下段的沉积物中,而放射虫和菊石则表现出逐渐富集的趋势。上述特征表明,大隆组地层整体属于海侵时期沉积。当时的海水深度不断增加,海底水体流动基本停滞,不利于底栖生物如介形虫的大量繁衍;而在海水上层,水体流通顺畅,循环良好,宜于游泳、浮游和漂浮生物如菊石和放射虫等大量繁衍。主量元素分析表明,大隆组硅质岩Al2O3含量较高,MgO和Na2O含量较低,除Mn以外的主量元素Ti、Al、Fe、P、Mg、Ca、K的含量均高出生物成因和热液成因的硅质岩1—3倍,可能是靠近大陆边缘,受到陆源碎屑注入产

7、生的影响。Ti、Al、Mn、Ca、K的含量相较而言更接近于生物成因的硅质岩。通过分析Al/(Al+Fe+Mn)、MgO、K2O/Na2O以及Al-Fe-Mn三角图和SiO2-Al2O3、SiO2-(K2O+Na2O)、SiO2-MgO和Fe2O3-FeO散点图,判断大隆组硅质岩是并不是单一的成因,而是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为主导的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形成的。I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微量元素研究表明,大隆组硅质岩中Ni相对富集,而Co相对较贫乏;样品中As的平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