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学的中和观

论中医学的中和观

ID:20570749

大小:5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3

论中医学的中和观_第1页
论中医学的中和观_第2页
论中医学的中和观_第3页
论中医学的中和观_第4页
论中医学的中和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中医学的中和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中医学的中和观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中和”作为儒家的主流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从儒家的“中庸之道”,到如今所倡导的“和谐社会”,无不围绕着“中和”这一人文内涵而展开,其对中医理论的构建与临床实践亦产生巨大影响,中医学的生命观、发病观、治疗观与养生观都渗透着中和观的精髓。1中和观的涵义中和观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贤们在不同时期对“中和”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在西周时期,史伯在《国语,郑语》写道:“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首次阐述了“和”的哲学含义,即事物相反相成、对

2、立统一的状态。春秋时期,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庸》则说:“中者,天下之正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由此提出“中和”的完整概念,并且认为“中和”是世间至善至美的道德。先秦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和”思想发展成熟,并且已成为具有哲学意义的文化。与此同时,中医学也在奠基阶段,作为具有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意义的“中和”思想自然也被吸收进来。因而在中医学理论发展中,“中和”思想起到了指导作用。2中医生命观与中和观生命观是人类关于

3、如何对待自然生命的一种态度。中医学中的生命观充分体现了天人相应的理念,提倡人的生命活动必须遵循天地自然的法则,顺应自然,才能保证身心健康,不受疾病侵害。中医学关于生命活动的中和观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气机升降出人以和为期;第二,阴阳运行均平调和;第三,五行生克制化谨遵规律。《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巳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出人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之孤危。故非出人,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人,无器不有。”说明气的运动需处在动态平衡之中,升降出人各守其位,生长化收藏各运其能,才能保证生命活动的和谐运转。《

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生气通天论》又云:“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这说明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变化,都应以阴阳均平调和为要,阴阳失和是造成疾病的根本原因,保证阴阳的协调是维持生命活动正常的根本原则。五行生克制化在中医理论构建中已被广泛吸收,它给中医理论带来了系统的概念,基于五行生克制化而构成的中医藏象理论,完美诠释了人体脏腑的相互作用与联系,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指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例如五脏相互制约的表现:肝主疏泄功能的正常,可防

5、止脾胃壅滞;脾胃正常运化,可保证肾水的运行通畅;肾水上济于心,可防止心火亢盛;心火又能制约肺金,可防止肺气清肃寒凉太过;肺金又可制约肝木,防止肝阳上亢。3中医发病观与中和观中医学认为,生病起于过用。当人体的脏腑气血阴阳出现不平衡的状态,就会导致机体疾病的产生,有可能是饮食,有可能是七情,也有可能是六气的变化,这些本是帮助机体生理正常运行的因素,却因为“过用”,也就是变化超出了一定的度,破坏了“中和”状态,最终导致百病生。例如平日里常见的四时之气与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如若正常,都是可被人体所利用的有益之气,可若异常变化,则会变为危害人体的邪气,人体

6、受到邪气的侵害,各种疾病就会出现。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同时,七情也是如此,正常的生理活动产生喜怒忧思悲恐惊,如果七情不及或太过,则会致病,如《素问,举痛论》中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这些例子都说明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是失去了“中和”的状态,这就是中和观在中医病因学说中的体现。4中医治疗观与中和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谨察阴阳所在

7、而调之,以平为期。”因而,我们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就应该以阴阳最终的均衡协调为目标,也就是达到中和观中“和”的高度,保持一种动态的制约。中医的治疗讲求顺势而为,根据自然规律进行治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僳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如此根据疾病的病位与病性,围绕保持阴阳协调这一核心,拟定出基本的治疗原则。中医的用药规律也是谨守中和之道。《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反基者病,所谓时也。”这便是

8、对系统整体的把握,顺其势而利导之,以致“中和”。同时《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提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