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553668
大小:3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2
《走进改则:一个被人类遗忘了地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走进改则——一个被人类遗忘了的地方(作者:刘伟)如果说阿里是“世界屋脊的屋脊”,那么改则县则是“凌驾于屋脊之巅的巨人”。这里天高云淡、晴空万里、雪山绵延、湖泊荡漾,广袤的草原上成千上万的生灵如闪闪星光镶嵌在浩瀚宇宙之间。走进改则,仿佛时光穿梭到亿万年前的蛮荒世界,如史前混沌初开。面对千里绵延的冰雪世界、无边无际的大草原,远离城市喧嚣的人们越发显得渺小,置身于萨满神灵神山圣湖之间,人的心灵变得越来越宽广。走进改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自然的空旷,荒凉、纯净之美,为心中增添了几分虔诚与敬畏。走进改则,虽远离故乡,却更靠近
2、了天堂。远行的目的是为了逃离,逃离的目的是为了逃避,逃避尘世的喧嚣,逃避世俗的烦扰。2009年8月,我大学毕业后主动放弃留在气候条件优越的拉萨或林芝工作的机会,与睡在我下铺的兄弟沈函一起向学校主动申请前往艰苦地区工作。经过一番思考和利益平衡,我们决定申请到阿里工作。“阿里的遥远,墨脱的封闭”曾使多少人望尘莫及,我曾经对朋友说过,如果在拉萨工作也许你这辈子都没有机会到阿里,如果在阿里工作就有很多的机会到拉萨。阿里是藏文化的发源地,是比雅砻河谷的吐蕃文化更早的藏文化之祖-6-,同时也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源地。阿里有雪
3、山环绕的普兰,宇宙中心冈仁波齐,西天瑶池玛旁雍错;有广阔雄奇的土林世界,千古谜团古格王朝;有灿若星河的湖泊世界,其中“措木昂拉仁波湖”最为出名,在地图上、报刊书籍上称为“班公湖”。但知情的日土人不高兴听到这名字。他们不厌其烦地向外来人提醒和纠正:“班公”是印度语(一方小草甸的意思),藏语称它为“措木昂拉仁波湖”,意思是"长的仙鸭湖"。这大约由于湖中鸟岛多有斑头雁居住,而当地人称斑头雁为"灰鸭"。日土人接着说,不是简单称谓,而是政治问题。因为印度一向声称对于该湖拥有领土权,中国人沿用印度湖名,岂非一种默认?选择阿里
4、是选择阿里厚重而源远流长的文化,普兰县就是我理想之地。阿里文化的标志是“阿里三围”地区。改则县在阿里是另类,可以说是文化的荒漠,这里只有茫茫无际的荒原和成群的牛羊。当初最担心的是被分配到东部3县,现实就是这样,最担心的往往就是最容易碰上的。与改则县的缘分也许是冥冥中自有的安排,经过3天3夜的长途奔波,一路颠沛流离,历经重重艰险,终于走进改则县,一个将陪我走过下半生的地方。我们中国人都有偏爱家乡的习惯,比如拉萨人就经常说拉萨是多么的漂亮,形容拉萨是“八瓣莲花之地”,实际上拉萨哪有那么漂亮,四周的山都是光秃秃的,只是
5、爱乡之心作祟罢了。身在改则,我有职责把改则介绍给外面世界的人们,改则县是一个被人类遗忘了的地方,不仅是因为它遥远偏僻,而且是因为它的平凡,它没有墨脱的名气,没有双湖寂寞,所以被人们遗忘。墨脱因为封闭而激起更多的人关注它,-6-说墨脱艰苦是不正确的,相比改则而言,它是艰苦中的美丽,而改则是艰苦中的残酷。改则县唯一比其它地方优越之处是拥有至纯至美的大自然风貌和独具特色的游牧部落特色文化,还有解放西藏第一站“进藏英雄先遣连”遗址。改则县地处美丽的羌塘自然保护区西南部、广袤的藏西北高原腹地。面积13.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
6、拔4700米,是西藏最大的纯牧业县。热情、敦厚的改则牧民,在世代游牧和狩猎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游牧文化、部落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据当地群众世代相传和各种遗迹印证,早在公元7世纪左右,改则一带就有藏族先民活动的遗址。在今改则县洞措乡,就有当时被称作“门”的藏族先民的墓葬遗址——“门都尔”,在古姆乡、先遣乡也有大量的古代墓葬遗址(目前是考古学空白地带)。但这一族群的后代在改则县没有任何口碑或文字资料记载,其变迁或消亡均无可考证。 现在生活在改则县境内的藏族,是改则、帮巴、色锅三大部落和20多个小部落的后裔。“改
7、则”是当时最大的部落,其头人在清末曾被册封为世袭四品,“改则”的叫法是从族名——“改则”一词演变而来的。相传,改则部落是从青海迁徙而来,最早从青海来的只有7户,后又陆续迁来几十户,并居住在今天改则县的察布乡、改则镇一带;帮巴部落也是从外面迁徒而来的。17世纪,拉达克人举兵侵犯阿里地区,清政府选派高僧甘丹才旺-6-亲帅3000名蒙、藏骑兵讨伐拉达克人,因帮巴部落头人在讨伐战役中勇猛善战、屡立战功,旧西藏噶厦政府允许其部落成员居住在今洞措乡和今措勤县一带;色锅部落是当地的世居部落,有历史考证的年代大概有900年,其后
8、代如今大多居住在改则县南部麻米乡、物玛乡一带。狩猎是部落时期改则境内大多数部落成员获取生活资料的一种最重要方式。在改则各部落传统中,都富有明显的狩猎印记,人们甚至崇拜过去的狩猎英雄。狩猎英雄的故事,通过世代口口相传而得以传承。西藏和平解放初期,仍有相当一部分群众进行狩猎。今天,许多老狩猎人仍然保留着制作狩猎工具的高超技艺。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过程中,改则牧民逐渐形成了独具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