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培养兴趣到发展能力

从培养兴趣到发展能力

ID:20526847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3

从培养兴趣到发展能力_第1页
从培养兴趣到发展能力_第2页
从培养兴趣到发展能力_第3页
从培养兴趣到发展能力_第4页
从培养兴趣到发展能力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培养兴趣到发展能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从培养兴趣到发展能力从培养兴趣到发展能力从培养兴趣到发展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和活动性,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社会发展、热爱生活的儿童。”它告诉我们,《品德与社会》具有两个特征,即“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和“综合性课程”,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道德修养,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注重发展质疑、

2、反思、批判的能力。因此,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学习情感为抓手,以发展学生能力为最终目的,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创设开放、民主的教学环境是实现有效教育的前提。  一、关注学生需要,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导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同样应先从激发兴趣开始。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践行道德规范,并能自觉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得到教益。  一是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获取兴趣。我们都知道,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营造了一种富有“童心”、“童趣”的儿童文化,呈现的教育话题和范例都是儿

3、童的“生活事件”,学生对这些生活中的事物感到新鲜好奇。教学中,只要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内容,指导学生确定哪些问题可以到图书馆、书店查阅、家庭藏书中寻找;哪些问题可以从报刊杂志上、广播电视节目中了解;哪些问题可以通过小调查、小访问来获得需要的信息资料。如《他为什么学得这么好》,让学生当小记者采访年级中的特长生,总结他们学得好的经验;《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一课中,让学生调查父母一天要做多少事,在跟踪观察中体会他们的辛劳,激发学生不做爸妈的小“麻烦”,自己的事自己做的生活意识。  二是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兴趣。实践活动是品社教学中学生们喜

4、闻乐见的形式。适时抓住契机,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广泛地获取信息。如《我的劳动感受》一课,就可以把学生分组,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参加若干种力所能及的劳动:泡茶、穿针、包书皮、梳头、削苹果,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体验劳动的滋味,真切感受劳动的苦与乐。又如《逛商场》一课,就可以把课堂搬到商场,组织学生现场调查商品的价格,亲身实践买东西的“货比三家”、“仔细购买”,学做文明小顾客与售货员阿姨进行对话……这种身临其境的生活教学让学生感到其乐无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既灵活生成了教学资源,又很好地完成了品社教学的目标。 

5、 二、立足农村特点,实施本土情感教育  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我们学校也是农村中小学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农民的孩子,因此《品德与社会》必须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特色,一是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引导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农村环境脏、乱、差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经对人们正常生活构成了威胁。可以利用《家乡的水》,先出示课件(城市绿化喷灌照片、小型水电站、群鹅戏水图等)让学学生说感受,认识水对于农业生产和我们人类生活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乡的水的样子(如我们曲江河

6、的水质、水中生物、污染等),从热爱、向往到触目惊心,谈自己的所想,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分组研究、讨论;最后引导孩子树立环保意识,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他们从小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环境,最终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各活动主题的主要观点,充分利用插图、挂图、投影仪等各种教学手段,创设突出的道德认知教学情境,在情境交融的气氛之中,唤起学生响应的情感,产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能从中受到情绪的感染,从而达到加深理解道德观点和激发道德情感的目的。  三、关注学生发展,培养实践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是提高

7、青少年的公民素养,亦即定位在公民教育上,并结合国情赋予其特殊的课程使命——学做人。学做什么样的人呢?用《课程标准》中的话说:是对生活有“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和个性品质的人”。  比如,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注、帮助社会中的残疾人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讲尊重残疾人,不如让学生坐上轮椅驱车爬坡;讲拾金不昧,不妨让学生换位体验,体验失主的心情,这样更能增进对残疾人、失主的理解和同情。因此,开展换位体验活动就成了一种必要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让学生去了解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困难

8、,切实感受到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促使他们产生同情之感。《走近残疾人》一课,课堂设计模拟体验活动,结合学生已有的道德认识—“关心与帮助残疾是一种社会公德,人人有责”,让学生参与表演,通过学生自己的参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