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525596
大小:2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1
《《白杨礼赞》说课稿——获奖说课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白杨礼赞》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白杨礼赞》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可以说是进行学生人文熏陶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对“借物抒情”这种表现手法要能做到灵活运用。 2.教学内容: 《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二、学情分析:
2、 1.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如能主动预习课文、课后复习课文等。已经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三、设计意图: 本文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
3、、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1.自习生字,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3.学习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第1、2条作为能力训练目标,第3条作为德育训练目标。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
4、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 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录音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发现点拔教学法 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 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生对白杨树也不了解,本
5、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制作CAI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优美的画面,轻松活泼的学习散文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七、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 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 诵读品味法 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6、,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品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来,尝到学习与创造的成功的喜悦。 八、教学过程 由于教材规定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所以要充分利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练习,再进一步的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妥善处理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课前交流: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3.收集有关茅盾的介绍和白杨树的图片。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
7、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四大块组成: 第一块:导入新课。出示白杨树的图片,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之上,自然地就过渡到茅盾先生在课文第五段对白杨树外形描写的学习,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第二块:整体诵读。1、录音范读。根据录音的朗读特点,思考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同时体会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