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抗战时期高校内迁过程及其影响

浅述抗战时期高校内迁过程及其影响

ID:20521461

大小:5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13

浅述抗战时期高校内迁过程及其影响_第1页
浅述抗战时期高校内迁过程及其影响_第2页
浅述抗战时期高校内迁过程及其影响_第3页
浅述抗战时期高校内迁过程及其影响_第4页
浅述抗战时期高校内迁过程及其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述抗战时期高校内迁过程及其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述抗战时期高校内迁过程及其影响摘要:抗战时期的高校内迁现象是在日寇对中国高等教育疯狂打击的特殊环境下,国民政府采取的一种旨在保护中国教育而组织的一次知识精英的大转移,虽然是被动的举动,但是毕竟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保存了有生力量,使其能够在战乱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东西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格局,为西部地区输入了大量的教育资源,使原本文教贫瘠的西部地区有了一层新的文明因素,并使当地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得以转变,促进了当地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内迁;高等教育  :K265:A:1006-026

2、X(2012)09-0000-01  (一)高校内迁之背景  自1937年7月7日爆发“卢沟桥事变”之日起,日本便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津、京、沪等大城市相继沦陷。日本为了从根本上消灭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进行了疯狂的打击。依据海牙《陆战法规惯例条约》第27条之规定,一切有关文化方面的机关及其财产,如果不被用作军事用途,交战国必须力求保全,不得实施破坏。[1]然而日本为了达到“全面亡华”的罪恶目的,竟然对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疯狂轰炸,以天津为例,1937年7月29日,日本飞机连续轰炸了天津四个

3、多小时,其主要目标为南开大学,并将军车开进学校,将尚未炸毁的楼房泼汽油烧毁。此外,上海的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的中央大学和广州的中山大学等23所院校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2]  国民政府在这种严峻的形式下,为了抢救和保存中国教育文化命脉,作出了相应的政策调整,1937年8月27日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总动员时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领》,拟示出初战阶段各级教育的应变措施,主要要求“战争发生时,全国各地各级学校及其他文化机关,务力持镇静,以就地维持课务为原则。”  1938年3月,陈立夫接任教育部长,发表告全国学

4、生书,主张维持正常教育,不应因战争而辍学。在对高校的保护问题上,1938年4月,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武昌举行,通过“抗战建国纲领”、“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其中之一的要点即为:对于全国各地各级学校之迁移与设置,应有通盘计划,务与政治经济实施方针相呼应。[3]在这次会议上,蒋介石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与政策”的演讲,确定了“战时当作平时看”的教育指导方针,这个指导方针是与国民党“抗战建国”的基本国策和战争的长期化相适应的,符合中国教育的长远利益。正是在这种政府行为的引导下,一场中国教育重心的战略大

5、转移——高校内迁也就拉开了序幕。  (二)高校内迁之过程  高校内迁运动几乎贯穿于整个抗日战争全过程,前后持续达八年之久,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7年8月到1939年初。此时正处于日本侵略军的战略进攻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天津以及东南沿海各地高校,除部分外国教会大学在英美等国的“保护”下得以存在,以及部分大学如上海国立交通大学、私立沪江大学等就近迁入上海租界或者香港继续办学外,其余绝大多数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金陵大学等等高校或迁往西南

6、、西北等抗战大后方,或迁往日军暂时还无法到达的附近山区暂时维持。这一时期内迁高校总计约56所,占1938年底全国高校总数的57.5%,占整个抗战时期我国高校内迁总数的57.2%。  第二阶段从1940年下半年至1943年春。这一时期由于英美与日本关系日趋紧张,形势日益恶化,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华南地区变得不再安全,于是,原迁入上海英美租界与华东、华南山区的大专院校,又相继向西南迁徙,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上海交通大学、沪江大学又由上海迁往重庆,北平的燕京大学西迁成都。总计这一时期内迁高校共有21所。  

7、第三阶段自1944年至1945年。在此时期,日军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先后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和黔南战役,随着战线向西南逼压,原内迁分散在广西、云南、贵州的高校,被迫再次迁入四川境内。如在贵州的北平铁道学院、唐山土木工程学院、之江文理学院、湘雅医学院等陆续迁往重庆。这一时期总计迁校约21所。抗战期间高校内迁,是一场空前绝后的中国高教事业和知识精英的战略大转移。它所涉及的区域包括除蒙、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外的全国所有省区,参加这场运动的师生员工及教师家属总计达77万余人。内迁的学校既摘要:抗战时期的高校内迁现象是在日寇对

8、中国高等教育疯狂打击的特殊环境下,国民政府采取的一种旨在保护中国教育而组织的一次知识精英的大转移,虽然是被动的举动,但是毕竟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保存了有生力量,使其能够在战乱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东西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格局,为西部地区输入了大量的教育资源,使原本文教贫瘠的西部地区有了一层新的文明因素,并使当地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得以转变,促进了当地教育的发展。  关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