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499847
大小:1.25 MB
页数:23页
时间:2018-10-13
《2016西南大学建筑力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0.0分)1. 不属于材料力学的基本假设的有A) A:连续性B) B:均匀性C) C:各向同性D) D:各向异性纠错(10.0分)2. 从哪方面来衡量承载能力A) A:构件具有足够的强度B) B:构件具有足够的刚度C) C:构件具有足够的稳定性D) D:ABC纠错(10.0分)3. 按作用方式的不同将梁上载荷分为A) A:集中载荷B) B:集中力偶C) C:分布载荷D) D:ABC纠错(10.0分)4. 梁的支座一般可简化为A) A:固定端B) B:固定铰支座C) C:可动铰支座D) D:ABC纠错(10.0分)5. 铸
2、铁试件在扭转时,若发生破坏,其破坏截面是A) A:沿横截面B) B:沿与杆轴线成45度的斜截面C) C:沿纵截面D) D:沿与杆轴线成60度的斜截面纠错(10.0分)6. 矩形截面杆件在自由扭转时,其最大剪应力发生在A) A:矩形短边中点B) B:矩形长边中点C) C:矩形角点D) D:形心处纠错(10.0分)7. 两根直径相同长度及材料不同的圆轴,在相同扭矩作用下,其最大剪应力和单位扭转角之间的关系是A) A:最大剪应力相同,单位扭转角不同B) B:最大剪应力相同,单位扭转角相同C) C:最大剪应力不同,单位扭转角不同D) D:最
3、大剪应力不同,单位扭转角相同纠错(10.0分)8. 下列结论哪些是正确的(1)剪应力互等定理是根据平衡条件推倒出来的(2)剪应力互等定理是在考虑平衡、几何、物理三个方面因素基础上导出的(3)剪应力互等定理只适用于受扭杆件(4)剪应力互等定理适用于各种受力杆件A) A:(1)(3)B) B:(1)(4)C) C:(2)(3)D) D:(2)(4)纠错(10.0分)9. 在中性轴上正应力为A) A:正B) B:负C) C:不确定D) D:零纠错(10.0分)10.最大剪应力所在的截面和主平面成的角度是A) A:30B) B:60C) C:
4、45D) D:90纠错(10.0分)11. 材料力学研究的研究对象是A) A:大变形B) B:厚板C) C:杆系,简单板,壳D) D:复杂杆系纠错(10.0分)1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A:外力按其作用方式可分为体积力和表面力B) B:按是否随时间变化将载荷分为静载荷和动载荷C) C:动载荷可分为交变载荷和冲击载荷D) D:在动静载荷中材料的机械性能一样纠错(10.0分)13. 以下不属于截面法的步骤的是A) A:取要计算的部分及其设想截面B) B:用截面的内力来代替两部分的作用力C) C:建立静力平衡方程式并求解内力D) D
5、:考虑外力并建立力平衡方程式纠错(10.0分)14. 直径为d的圆截面拉伸试件,其标距是A) A:试件两端面之间的距离B) B:试件中段等截面部分的长度C) C:在试件中段的等截面部分中选取的“工作段”的长度,其值为5d或10dD) D:在试件中段的等截面部分中选取的“工作段”的长度,其值应大于10d纠错(10.0分)15.脆性材料的破坏断口与轴线成的角度为A) A:30度B) B:45度C) C:60度D) D:90度纠错(10.0分)16. 剪应力公式τ=Q/A的应用条件是A) A:平面假设B) B:剪应力在剪切面上均匀分布假设C)
6、 C:剪切面积很小D) D:无正应力的面上纠错(10.0分)17. 轴向拉伸的应力公式在什么条件下不适用A) A:杆件不是等截面直杆B) B:杆件各横截面的内力不仅有轴力,还有弯矩C) C:杆件各横截面上的轴力不相同D) D:作用于杆件的每一个外力作用线不全与杆件轴线相重合纠错(10.0分)18. 两杆的长度和横截面面积均相同,其中一根为钢杆,另一根为铝杆,受相同的拉力作用。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 A:铝杆的应力和钢杆相同,而变形大于钢杆B) B:铝杆的应力和钢杆相同,而变形小于钢杆C) C:铝杆的应力和变形都大于钢杆D) D:铝杆的应力
7、和变形都小于钢杆纠错(10.0分)19. 一圆截面直杆,两端承受拉力作用。若将其直径增加一倍,则杆的抗拉刚度将是原来的几倍A) A:8B) B:6C) C:4D) D:2纠错(10.0分)20. 以下可以作为纯剪切来研究的是A) A:梁B) B:圆柱C) C:薄壁圆筒D) D:厚壁圆筒纠错(10.0分)21. 不属于扭转研究范围的是A) A:汽车方向盘操纵杆B) B:船舶推进轴C) C:车床的光杆D) D:发动机活塞纠错(10.0分)22. 关于圆轴扭转的平面假设正确的是A) A:横截面变形后仍为平面且形状和大小不变B) B:相
8、临两截面间的距离不变C) C:变形后半径还是为直线D) D:A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