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和法律的嬗变

论道德和法律的嬗变

ID:20472671

大小:86.0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10-13

论道德和法律的嬗变_第1页
论道德和法律的嬗变_第2页
论道德和法律的嬗变_第3页
论道德和法律的嬗变_第4页
论道德和法律的嬗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道德和法律的嬗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道德和法律的嬗变内容:法律和道德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历史和现实中永恒的话题。人类的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夸大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过程;法律道德化夸***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中国古代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思想为我们今天采用德法并治之治国模式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的历史考证。笔者试图通过对礼和法关系之历史考察,寻求道德和法律协调之公道内核,进而就当今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道德和法律之间的矛盾略陈解决之管见。  :礼;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

2、法治;德治  不管法治这张天X如何恢恢,总有漏X之鱼;不管法治调整的范围多么广阔,总有鞭长莫及的地方。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凡是法治不及之处,皆是德治用武之地,法治不可能完全取代德治。[1]德治是指在社会治理中对道德自律、道德教育、道德建设的重视和适用。法治和德治在社会治理中应是相辅相成、相互呼应的,即法律和道德左右开弓、“综合治理”。中国古代的法律实际上是一种二元体制,就是两种体系或渊源、形态的法律并存。一种是国家制定法,一种是“礼法”、“德法”。这两种社会调节手段相互配合,把各种社会现象纳进其调整范围。而我国当代社会法律是唯一的社会调节手段,道德作为另

3、一种调节手段存在严重缺位。这样的一元法体制亟待调整。因此,有必要考察我国古代“礼”和“法”的关系,吸收其公道内核,建立起德法并治的二元法体制。  一、中国古代道德和法律关系之考察  “德”,在西周时是一个融道德、政治、信仰、策略为一体的综合概念。它要求统治者敬天孝亲,对己严格,和人为善,只能在不得已时才使用刑罚,而使用时必须慎重。儒家对“德”加以继续和发展,一方面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主要包括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以为“德”是治理国家、取得民心的主要方法;一方面抬高了“德”的地位,以为“德”高于君权和法律,是行政、司法的指导方针,即主张“德主刑辅”。[

4、2]儒家的这种德治是以“礼”做为根本内容的。“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3]礼的起源和宗教、祭奠、宗法有关,它体现了社会中的宗法身份等级,同时作为身份社会的古代中国也促成了礼的繁衍,两者互为支架。但礼的范围很难界定,它包罗万象,无所不在,既可以是个人生活的基本信仰,又可以是治理家、国的根本纲领;它是对他人做道德评判和法律裁断的最后依据,又是社会所有制中所包含的基本精神;它一方面细腻地对人的行为做出准则式规定,另一方面又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作理论上的抽象。再论及“法”,“灋,刑也,平之如水;灋,所以触不直者往之,从往”。[4]“平之如水”,有公平、正义之义

5、。因此要正确理解礼和法的关系,就必须将其放进中国古代这片土壤中,以中国传统的视角来审阅。  (一)道德的法律化  所谓道德的法律化,主要侧重于立法过程,指的是立法者将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或道德规则借助于立法程序以法律的、国家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1、周公制礼,引礼进法  周公制礼就是对夏殷之礼进行整理补充、厘订,使礼的规范进一步系统化,礼的原则趋于法律化。“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5]“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未定;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

6、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6]“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7]周礼所确定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尊尊”。亲亲和尊尊的一致性,表现了族权和王权的同一。“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8]礼和刑在性质上是相通的,在适用上是互补的,违礼即是违法,违法即是违礼,出礼进刑。但是礼和刑的适用对象各有所侧重。正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2、独尊儒术,德主刑辅  汉儒董仲舒以天人感应说为德主刑辅的哲学基础,以阴阳五行相辅相成之理,来论证德主刑辅符合天道运行的规律。“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养养长

7、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而不任刑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也”,“圣人多其爱而少其严,厚其德而减其刑”,[9]即“德主刑辅”。  汉朝的道德的法律化一方面表现为把符合儒家原则的通过法律表现出来,另一方面表现为董仲舒的年龄尽狱,即在司法中引经尽狱。董仲舒对年龄尽狱的解释是:“年龄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着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由此可见,“年龄尽狱”的要旨是:必须根据案件事实,追究行为人的动机;动机***者即使犯罪未

8、遂也不免刑责;首恶者从重惩办;主观无恶念者从轻处理。此尽狱固然是要解决法律使用过程中的新题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