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469703
大小:2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3
《中俄边贸,中俄贸易时代纪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俄边贸,中俄贸易的时代纪元!发表日期:2009-7-4发布:商祺中国 中俄边贸,中俄贸易的时代纪元! 中俄两国贸易起源于15世纪。 黑河区域的中俄边境贸易起始于17世纪。 黑河与布拉戈维申斯克之间的贸易开始于19世纪。《瑷珲条约》签订后,边境贸易从零星的、偶尔为之的变为经常性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我们从中俄贸易,黑河边贸的源头谈起吧。 关于中俄贸易,黑河边贸的起源,许多专家学者都做了一些研究。特别是在黑河工作的同志,研究得更深入一些,有的同志还出了专著。 黑河市文联主席,年轻的诗人索久林同志在赴俄工作时,就曾向布市老住户——乌多普洛夫
2、了解过中俄边贸起始时间。乌多普洛夫讲,他的外祖母小时候,每到新年,就和大人一起到江对岸换中国的麻糖。据此,索久林推断,中俄边贸起始于19世纪中叶。 我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结果是: 中俄两国贸易起源于15世纪。黑河区域的中俄边境贸易起始于17世纪。黑河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之间的贸易开始于19世纪。 据苏联普·季·雅科夫列娃著的《1689年第一个俄中条约》记载: 大约在13世纪,俄罗斯王公在前往蒙古汗大本营时,知道了中国,而在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俄罗斯同中国已经通过“布哈拉”(今乌孜别克斯坦境内)和伊朗发生贸易关系了。 这有克里姆林宫中的属于15世纪末的中国豆青陶杯作证。 有16世纪末
3、俄商务书籍记载的称为“中国绸”的纺织品和伊凡四世的征衣清单中列有用中国黄绸做的无领袍作证。 而在1652年,第一次派往中国的俄罗斯使团在出发前,就在西伯利亚的城市托波尔斯克买到了大量的中国白银,丝绸和大黄。 这一事实表明,早在1652年以前,已经在西伯利亚购进相当大批的中国商品了。 1668年,受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伊洛维奇指派,熟悉中国贸易条件的托波尔斯克的布哈拉人谢伊特库尔·阿布林就率商队到中国出售货物和易货。 这是一份阿布林商队运往中国的货物清单。 各种呢绒1082俄尺,在俄罗斯值1991卢布;红珊瑚珠20俄磅(1俄磅等于409.51克),价值369卢布;镜子4面,12卢布;红
4、色柔革397张,457卢布;德国望远镜10架,4卢布;铜自鸣钟一座,15卢布;镀金皮革60张,60卢布;粗呢两块,8卢布。还有大宗皮货,有银鼠皮35743张,白狐皮1719张,灰鼠皮1600张,红狐庄788张,玄狐皮2张,狼皮2张,水獭皮163张,兔皮80张。 这些货物总价值为4500卢布。 您可别用现在的价格去衡量这4500卢布。虽然现在只能合人民币22.5元左右,而当时,应该是一笔巨款。 当阿布林于1673年回到莫斯科向西伯利亚事务衙门报告时说: 他带的商品在中国卖款11507.7两白银,然后买回了大中小各号绸缎2354科霞克(КОСЯК,长度单位)。宝石2552颗,丝绒144俄
5、尺,中国棉布33000俄尺,生丝5普特,八角茴7普特。按莫斯科价格为18751卢布,价值翻了两番,增加3倍。 到17世纪80年代,双方贸易规模已经相当可观了,据以当时托波尔斯克关税记录统计出的数字,当时通过尼布楚,雅克萨运进俄罗斯的中国商品数量是; 1655年:900匹中国棉布; 1657年:1524匹中国棉布: 1680年:3550匹中国棉布; 1683年:3630匹中国棉布。 俄罗斯尼布楚将军衙门的大批案卷中,也表明俄罗斯人从17世纪中叶起就同中国经常进行贸易,在1689年以后规模更加扩大。 1689年签定的中俄《尼布楚条约》第五条就规定;“两国今既永修和好,嗣后两国人民如
6、持有准许往来路票者,应准其在两国境内往来贸易。” 黑河区域的边境贸易如果溯源,应该发生在哥萨克占领雅克萨时。 据《1689年第一个俄中条约》记载: “从十七世纪初到1689年,……阿穆尔流域和外贝加尔地区的俄罗斯居民同中国已经建立了相当密切的贸易关系。中国商人自己并不到俄罗斯来,而是通过鄂温克人和蒙古人把他们的商品运往俄罗斯的边境城堡阿尔巴津(雅克萨——作者注)和尼布楚,那里有许多军职人员和工商业区居民整批地收购这些货物,然后在达呼尔地区作生意并运往西伯利亚,又从西伯利亚运往俄罗斯。”(《1689年第一个俄中条约》115页) 这是目前见到的黑河与俄罗斯人进行最早边贸的记载。 事实上
7、,这也只能是最早的记载。因为在此之前,黑龙江流域的中国居民,与俄罗斯人从无接触,直到1651年,沙俄侵略者出现在我国领土上,修建城堡,盘据近40年,才使双方贸易成为可能。 因此,我认为黑河区域与俄罗斯的边境贸易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当《瑷珲条约》将俄罗斯占领中国领土变为事实,两国有了共同的边境,贸易就更加频繁了。而且俄人刚从遥远的欧州迁到黑龙江沿岸,不适应气候条件,不掌握当地耕作技术,要生存下去,必须通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