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ID:20467724

大小:56.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11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_第1页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_第2页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_第3页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_第4页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形态,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其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底蕴,更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设想的时代、实践回应,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与归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关键词:和谐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唯物史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坚苦奋斗与不懈努力。从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今,我们党关于和谐社会的理论渐趋成熟,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

2、正顺利展开。然而,当下的我国社会所呈现的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特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们的思想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来了现实的困难,所以,从思想上厘清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仍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设想的时代、实践回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为底蕴,以唯物史观为主要哲学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印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有着深厚的中国哲

3、学底蕴,是对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儒学“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升华。西周末期,周幽王的太史伯阳父(史伯)提出了“和实生物”的思想。《国语·郑语》记载史伯与担任司徒的郑桓公纵论当时局势时,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之谓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这里的“和”是说不同性质的事物、因素在一起互补互济、吸纳融合才能产生新事物,才能促进事物的不断发展;而“同”则是说同质的事物在一起的量的加减是不会产物新事物,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结果就是“尽乃弃矣”。孔子进一步发展了“和”的思想,他提出“君子和而不同

4、,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第十三》)的主张。如果说这还是以人事伦理关系为主要论及对象,那么子思则对“和”的范畴的哲学化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在这里,“中和”被提升到了“大本”、“达道”的高度,即本体论的高度,认为君子如果修养能达到“中和”的境界,就可以与“天”合一,参赞万物的化育,这就是《中庸》中说的“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到汉代董仲舒时则发展成为完整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天人相通,“以类合一”。

5、其意义在于“人只有在顺应(既认识又遵循)这个图式中才能获得自由,才能使个体和社会得以保持其存在、变化和发展。……国家和个体要在外在活动和行为中与自然、社会相适应、合拍、协调和同一。”①“天人合一”的思想经后世的阐发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体现了中国哲学独特的重人事伦理的一面。这种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与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密切联系的,是农业社会中对自然的高度依赖状况的一种反映,同时还是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对这一思想的现代升华,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就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来说

6、,从农业社会经工业社会而进入现在的后工业时代,从传统的人与自然的朴素的统一经人与自然的对立再到今天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如何利用后发展的优势而克服后发展的不利影响,是一个重大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突破后发展劣势,以社会和谐来化解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并存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最佳选择,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回应。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和谐社会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要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处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设想的时代、实践回应。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它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②但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一种大唯物史观,是以一种宏大的视野

8、来关注人、自然和社会的辩证发展过程的唯物史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史观。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以实践为基础考察了人、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辩证发展过程,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必将经过人的异化状态并且最终克服这种异化状态,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共产主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