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选择-从最后通牒实验到现代公司制度

理性选择-从最后通牒实验到现代公司制度

ID:20457407

大小:5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12

理性选择-从最后通牒实验到现代公司制度_第1页
理性选择-从最后通牒实验到现代公司制度_第2页
理性选择-从最后通牒实验到现代公司制度_第3页
理性选择-从最后通牒实验到现代公司制度_第4页
理性选择-从最后通牒实验到现代公司制度_第5页
资源描述:

《理性选择-从最后通牒实验到现代公司制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理性选择:从最后通牒实验到现代公司制度:理性选择理论是经济社会学中的重要理论,其实际应用价值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也尤为重要。本文从经济学经典实验——最后通牒实验的数据结论入手,借用经济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来分析这种看似“非理性”的行为,从而尝试分析理性经济人假设失败的原因,并最终由最后通牒实验过渡到现代公司的制度,以该实验的模型来分析公司何以达到社会均衡的状态。  关键词:理性选择最后通牒公司制度    一、理性人的“非理性”行为:最后通牒实验结论  笔者曾于2010年参与过武汉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组织的“最后通牒”实验,其结论引起了我的兴趣。  实验在武汉大学校园内公开招募志愿者,对志愿者

2、的学历、年龄,甚至是否是学生身份都不作限制。招募过程中,被试被告知将要进行一个可能获得报酬的简单实验。前期的招募阶段,在记录被试姓名、性别、年级等个人信息后,依据年级进行分层,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办法,在各层随机抽取志愿者若干名。共招募50名志愿者,实验当日实到43名。  在我们的实验中,接受者的成功实验共有38组,可以看到:当提供比例大于0.5时(其中0.5为11例,0.6与1各1例),分配总会成功。而提供比例小于0.5时,随着数值减小,成功率陡然降低。当提供比例小于0.2后,分配基本上总是失败。这个结论对我们之前的假设做了一个修正,接受曲线并不是连续的,而是大致在0.5左右出现断

3、裂,在0.5之前,接受曲线是y=1的一条直线,在0.5之后,接受曲线是一条急剧下降的曲线。  此外,结论还显示了一个更为有趣的现象:传统的经济学假设认为人们是纯粹自利偏好的,只会追求个人最大收益,而不会关注收益分配或行为动机是否公平。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也是经济行为人如何把稀缺的资源分配到效率最高的地方去,经济行为人的决策行为是通过高度复杂的思维活动做出的,为了更好的解释资源分配的问题,新古典经济学借用了哲学的“理性”概念对复杂的人类行为进行了抽象假定,这一假定包括经济行为人对其所处的环境的各种状态及不同状态对自己支付的意义都具有完全的信息,并且在既定的条件下每个经济行为人都具有

4、选择使自己获得最大效用或利润的意愿和能力。  那么,在最后通牒实验中,提议者的“理性”做法应当是最大限度的给自己较大的分配比例,但我们看到的结论则是,真正这样做的被试仅占很小的比例。是“理性经济人”假设失效了吗?  并不尽然,“理性经济人”假设作为经济学的核心假设,帮助经济学构建了一系列拥有较高解释力的经济行为数学分析模型,但是,诸如公平之类的社会偏好对最终行为选择的影响引起了学界对理性经济人概念的反思。笔者认为:提议者在做选择时所做的考虑往往受到很多其它因素的影响,而经济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则更加完美的阐释了“理性”的含义。  二、理性选择理论:新古典经济学与社会学的融合  经济

5、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其更合理之处在于强调了“最优化”而不是“最大化”。从个人微观角度出发,利益最优化的确等同于利益最大化,但现实的情境往往要考虑到系统层面与微观互动的作用,因此,理性经济人假设中的“利益最大化”往往会失效——A处的利益最大或许意味着B的利益最小,那么其交互作用则会导致A、B的利益均受影响。在这些情况下,影响决策者的便不是“最大化”而是“最优化”了。经济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假设:个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当在特定情景中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供选择时,行动者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在主观上对不同的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因此,理性选择行动者趋向于采取最优策

6、略,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收益。  回到上述最后通牒实验的数据结论,较多的被试选择了相对公平的分配方案,即分给接受者一半左右的钱数。这种看似“非理性”的行为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中是令人疑惑的,但在经济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中却易于解释。我们不妨从其理性选择理论的几个关键要素入手,来探讨这种看似“非理性”的“理性”。  1.社会优化  社会优化是理性选择理论系统层面的主要概念。在理性选择理论中,如果双方自愿交换没有外在影响的资源,双方均能获得较多的利益,没有任何一方被伤害。如果这种交换发生在非竞争性的结构中,交换率将在一定的范围内浮动。在这种结构中,所有使双方获利的交换完成后,便达到一种最佳状

7、态,这种最佳状态就是社会优化。  社会优化理论是假设了社会具有自动平衡的特征,它虽然不能解释系统的破坏与变化,但可以解释和说明个体层面的破坏与偏好的改变——而这恰是我们想要的。  在最后通牒实验的结果之中,个体层面对利益最大的追求看似被打破了,但其实质是行动者通过对预期互动结果的审度而自愿做出的“舍弃”,这种舍弃不是无限的,而是以提议者对接受者可接受提案的预估为底限。在这个过程中,公平偏好起到了作用,大多数提议者的预期底限恰是围绕在公平点左右(依据不同人对接受者利益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