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媒介伤害:定义、成因、案例及预防措施11891

网络时代媒介伤害:定义、成因、案例及预防措施11891

ID:20450862

大小:2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0

网络时代媒介伤害:定义、成因、案例及预防措施11891_第1页
网络时代媒介伤害:定义、成因、案例及预防措施11891_第2页
网络时代媒介伤害:定义、成因、案例及预防措施11891_第3页
网络时代媒介伤害:定义、成因、案例及预防措施11891_第4页
网络时代媒介伤害:定义、成因、案例及预防措施11891_第5页
资源描述:

《网络时代媒介伤害:定义、成因、案例及预防措施1189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网络时代的媒介伤害:定义、成因、案例及预防措施11891媒介伤害”的概念界定  “媒介伤害”是一个基于媒介批评和法学实践而提出的概念,泛指受众在使用大众传播媒介的过程中,由于媒介传播的内容包含不雅不敬、色情、暴力、亵渎、侮辱、诽谤、歧视等负面信息,或者传播未经授权的个人信息,从而引发接受者情感上的不快、痛苦,以致造成精神、名誉和地位等的无形损失。  这一概念中的“媒介”只是造成“伤害”的载体,给受众带来伤害的不是媒介本身,而是媒介的内容,即附加于媒介载体的信息、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关的媒介操纵者和使用者。其一是指那些含有不当信息的媒介内容,它们直接侵害

2、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由此给受众带来一定的精神伤害。比如渲染色情、暴力的电视节目或网络视频本身会给未成年人的心智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又如在网络BBS发布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的帖子。其二是指那些本身并不包含有害信息,但由于使用权的问题而对传播对象造成伤害的媒介内容。如,用户在网站上发布涉及他人商业秘密或隐私的信息,或者未经授权发布包含他人肖像的照片。虽然以上信息和照片的内容本身未必有害,但发布这些信息的行为本身也会给他人的隐私或肖像权带来伤害。  从媒介伤害的客体来看,受害者可能是自然个体,也可能是社会团体、教派、某一地域甚至是民族或国家。对个人而言,因他人使用媒

3、介不当而造成伤害的客体主要是法律规定的个人的精神性人格权益,包括姓名权(对组织而言可以是“名称权”)、名誉权、肖像权、荣誉权、人格尊严权,以及隐私和一些其他人格利益。此外,个人可能因先前的经历与一些事物产生特定的关系,当相关的特定的事物、人物遭受侵害时,也可能产生对其的精神伤害。  群体性的媒介伤害,最典型的是2006年丹麦的报纸日德兰邮报和挪威的两家报纸引发的大规模抗议。它们先后刊载了12幅关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漫画,全球范围的穆斯林都认为宗教感情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媒体伤害的成因  首先,媒介的“双刃剑”特性是“媒介伤害”之所以发生的根本原因。美国

4、宾夕法尼亚大学阿奈博格传播学院的小奥斯卡?H?根地教授认为,媒介传播对受众也有负面作用。他将传播媒介的受众分为“作为公众的受众”、“作为市场的受众”、“作为商品的受众”和“作为受害者的受众”,而后者可以看作是对“媒介伤害”概念的一个理论支撑。这种伤害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间接的伤害是由那些错误表征和边缘化所引发的)。媒介批评家们只要使用这样的批判框架——把受害者定义为无力保护他们自己的人,他们的批评就会成功地获得他们所期待的公共反应。”“虽然并不经常发生,媒介批评家不时认为存在这样的成年人群——他们可能没有能力保护他们的成员去抵御那些微妙的出版诉求。”?

5、譹?訛  事实上,“媒介伤害”并非媒介批评家臆想的产物,而是在媒介发展史上必然存在的现象。因此,美国《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伦理规约》有专门的“将伤害最小化”的条款?譺?訛;只不过在媒介发展的不同阶段,媒介伤害的程度有别罢了。例如:美国在19世纪,儿童代替妇女被视为“受危害的群体”,因为他们容易“被电影内容教唆出社会怪异行为”。“在20世纪,忧虑的焦点在接受的危害性上,媒介信息如何可能使受众蜕化变质”。?譻?訛20世纪60年代,广播电视“对公众产生某种异乎寻常、近似催眠的魔力,据说这种力量比任何印刷文字所造成的威胁更可恶、阴险得多”,“‘不负责任’的广播电视对公共

6、利益特别有害”?譼?訛;美国儿童委员会指责电视已经误入歧途,“被用来进行毒害我国儿童心灵的商业宣传”。?譽?訛  其次,世界各国对互联网管理的态度尚不明确,从而使得媒介伤害有机可乘。目前,世界各国对互联网管理存在以下4种不同的态度:互联网自由无约束、国家干预、国家和互联网法律关系主体的合作治理、互联网自治。从实践来看,我国采取的是第三种,即通过政府的互联网管理机构与互联网法律关系中的各主体(各网站、ISP以及用户个人)进行综合的治理。此外,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以及相关行业协会(如全国各级互联网协会、北京网络新闻信息评议会)也是互联网管理的间接主体。这种多主体参与

7、的综合治理符合互联网的参与性和“无中心”的特点,但技术的发展和规范的管制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多头管理”和在摸索中治理的模式也使得有关部门对网络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不足,以及对网络文化建设的宏观决策滞后,从而使得媒介伤害乘虚而入。  第三,媒介使用者和接受者的媒介素养(MediaLiteracy)参差不齐。由丹尼斯?麦奎尔等人所著的《大众传播模式论》一书提出:“早年的大众社会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的公民容易受到被当权者操纵之媒体的伤害。但这种理论的影响已经衰落,取而代之的理论认为人们在接收或拒绝大众媒体提供的指导意见时,发挥了自己做主的能动作用。”?譾?訛这说明,受

8、众对媒介不良内容的鉴别能力的强弱,是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