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人类文明观的转型

生态文明:人类文明观的转型

ID:20428235

大小:5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3

生态文明:人类文明观的转型  _第1页
生态文明:人类文明观的转型  _第2页
生态文明:人类文明观的转型  _第3页
生态文明:人类文明观的转型  _第4页
生态文明:人类文明观的转型  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态文明:人类文明观的转型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生态文明:人类文明观的转型[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论文摘要]生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生态环境问题正在演变为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中心问题。加强生态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安全,破除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对于我国来说,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与基础,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    从20世

2、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西方国家爆发了一场新的社会运动——生态运动。这场运动风起云涌,其影响迅速向全球扩展,最终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讨论当前环境问题。探讨生态保护全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是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列入人类发展日程的标志。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可持续发展”一词。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联合国要求该委员会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纲领,制定“全球的变革日程”。该委员会于1987年将

3、经过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交给联合国,报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正式诞生。在全球环境继续恶化,经济发展矛盾重重的背景下,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会议通过和签署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这次会议对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及“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进行了否定,可持续发展概念被普遍接受。  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197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直

4、接关心下。中国政府派代表团参加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8月中国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79年新中国第一部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得以通过;1984年国务院成立了环境保护委员会;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了环境资源委员会;1994年4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日程》,这是中国政府根据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精神制定的,它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推出了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以及人口、教育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

5、政策措施。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的“21世纪行动计划”。1996年,为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实现到2000年力争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的环境保护目标,国务院作出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2002年。中国政府正式加入WTO,在世界环境与贸易领域发挥建设性作用;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

6、相处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内容;2005年,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国务院又作出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在这个决定中,提出了遏制生态退化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基本目标;2006年3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纲要》中明确提出“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同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六中全会的重要讲话中将“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

7、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提了出来。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的政治报告中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可见,摒弃工业文明的弊端,走一条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领导人所接受。因此,确立“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人类文明观的转型。已势在必行。    二、“生态文明”问题

8、的凸显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生态建设的发展。但是,由于过度的资源开发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我国生态环境还在迅速恶化,危害日益严重。  首先是水环境形势不容乐观。我国水环境面临的总体形势是: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水环境容量,来自工业生产的氮、磷污染物在水中长期累积,加速了水环境的恶化;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大量减少了生态用水,加剧了水环境污染;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降低了水源涵养功能,使水环境更趋恶化。2005年,我国七大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