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399079
大小:2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2
《采集与制作标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采集与制作标本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四节采集与制作标本—植物标本采集与制作标本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四节采集与制作标本—植物标本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室外课或者野外实习课,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到户外采集植物标本,并制作植物蜡叶标本和昆虫标本。这部分是继观察和测量这两种基本实验技能之后,设计的基本的野外采集技能和标本制作技能课。整体设计如下:第一课时植物标本,通过展示制作好的植物标本,启发大家联想植物标本的功用,激发
2、学生采集制作植物标本的兴趣,接着小组讨论,采集和制作标本要做哪些前期准备,完成探究竟1的内容。在采集之前,即进行探究竟2之前,需了解如何采集和标签的使用,以及安全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有不同的采集目的,进行采集。探究竟3组织学生将采集的标本拿吸水纸压好,这一过程的注意事项通过讨论获得,可以做实验进行验证。探究竟4需要学生将标本压好才能进行,老师就将做好的成品给学生演示即可。大家谈的内容渗透至探究竟的环节中去。通过自学讨论完成“知识链”的内容,“实际用”环节在课堂导入时使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
3、目标 描述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的基本方法。 (二)能力目标 尝试制作植物标本。 (三)情感目标 爱护花草树木,采集过程减少对植物的破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植物标本的制作 难点:标本的采集原则 教学媒体 大屏幕、采集桶(可用塑料袋代替)、铁锹、枝剪、绳子、标本夹、标签、吸水纸(旧报纸即可)、透明胶带、台纸、透明纸 教学方法 实验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学媒体所用的教具。 二、教学基本步骤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身边事1.展示做好的植物的标本,说明“台纸”的概
4、念。 2.提问:哪里你们见到过植物标本和他们有怎样的用途? 3.请学生列举植物标本的实际用途。 1)研究需要:研究植物分类 2)科普宣传:展览馆、科技馆 3)装饰:居室、会议、餐厅和酒店1.观察 2.小组讨论、回答 3.观察 探究竟11.每个小组分配采集和植物工具,并对照书本的图,讨论各自的用途 2.请学生回答和解答 3.总结: 采集箱:临时存放植物 标本夹:压制标本 铁锨:用于挖掘植物的地下部分 枝剪:剪断树枝或者难以折断的器官 粗绳:用于捆扎标本夹 4.提问:除了老师
5、所给的工具,还需要哪些工具?1.小组讨论、归纳 2.回答和提问 3.总结 4.思考并回答 探究竟21.行动前,提问1:如何选择合适的植物采集呢?A.只有叶B.有叶子有花朵C.有叶子、花朵和果实。提问2:采集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做才能保护自然界的一草一木而又达到研究的目的呢? 2.请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并归纳总结。 植物鉴定过程中,花和果实是重要的分类标准,如果采集的是只有叶子的标本将很难鉴定植物的种类。 3.提问:采集之后,为什么要给植物花生标签?如何注意安全呢? 4.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校
6、园中采集。1.小组讨论(可参照“知识链”的内容) 2.回答并总结[来源:学科网ZXXK] 3.讨论并总结 4.采集 探究竟31.请学生阅读探究竟3中的内容,学会压制标本的方法 2.边示范,边提问,请学生思考 1)为什么要压制标本? 2)为什么要选用报纸? 3)为什么要勤换报纸? 3.请学生积极思考并尝试操作将标本夹捆好。 4.标本夹需要放置在什么地方? A.阳光明媚B.阴凉通风处1.尝试操作压制一个标本 2.观察,并思考 3.尝试多种方法捆绑 4.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探
7、究竟41.将做好的标本分发给各个小组,让学生按照书上的要求,将标本做好。 2.提问:标签的书写,哪些信息应该写上呢? 3.展示标签的书写方式: 中文名,学名,科名,产地,采集人,号数,标本室登记号,鉴定人,日期 4.课后思考题 如何鉴定植物呢?1.按照要求去做 2.讨论,并回答 3.书写能写得位置。 知识链组合小组学习“知识链”的内容,先不给出问题,等学生小组学习完之后,提问,并让小组之间竞争抢答。1.小组学习 2.抢答 想一想提问:回忆你在采集标本的过程中,植物与周围的环境有怎样的
8、联系? 要求:先自己思考,再分小组讨论 问题设置: (1)实物标本的概念 (2)植物标本的分类 (3)采集标本的原则 (4)植物蜡页标本的基本步骤 自己思考,再小组讨论 小结与作业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植物的采集工具、采集方法和制作标本的方法,相信大家一定受益匪浅。对于这节课一些操作方法的知识,要多思考几个为什么,如果你不同意书上的做法,那就自己尝试一下! 2.回家请大家参照书本的制作,尝试制作干制花。 3.展示:昆虫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