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394968
大小:4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3
《贺卡蕴深情案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格调高雅的生活——贺卡蕴深情》案例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设计、应用]领域重视“从美术学习的方法出发,既强调创意的形成,又注意学习的功能目的”。本单元是依据《美术课程标准》(7-9年级)[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要求编写的课题:“格调高雅的生活品位——贺卡云深情”。本课题通过学生对贺卡知识的学习,这节课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材料作为形式美感因素的认识,根据废旧材料,巧妙运用材料的美感施展学生的创作技能,并增加友情,联络感情。这一课题引起学生浓厚兴趣,使学生学会运用贺卡的形式来关爱他人。由于这一学习领域是在设计、应用相关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
2、特点与审美知识水平结构。二、学习与导学目标教学目的 1、使学生懂得贺卡是具有纪念意义的精美艺术品,并学习贺卡制作的方法。 2、通过贺卡的制作,提高学生装的设计、制作能力,培养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的品德增进师生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剪贴手法设计和制作贺卡。 难点:1、构图设计 2、恰当选择材料。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自制各种示范贺卡;示范制作备用的花纹图案资料;8开白纸,废旧彩图纸,浆糊、剪刀、画板、图钉等。 学具:色卡纸,废旧彩图纸、浆糊,彩色笔,剪刀等。教学方法:互动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分工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1.组织教学:检查学具。2
3、.导入:问:平时生活中你会用怎样的方式给你的亲人、朋友、同学、送上一份祝福?学生:送上一束花、写一封信、送一张卡片。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色彩知识和美术字以及剪纸等课,今天让同学们运用这些已学过的知识,自己动手制作贺卡。 二.新课教授: 卡是在重大节日、纪念日、生日互相赠送的具在纪念意义的精美艺术品,它能显示爱心,表达美好的祝愿,给我们增添欢乐,友谊和节日气氛,如果我们能够运用自己已掌握的图案基础知识,自己动手制作,那么,不但能够节约,而且会使人更感亲切,更有意义。 1讲述贺卡的由来及贺卡的形式a贺卡的由来:贺年片是一种艺术纪念品。春节期间,人们喜欢互赠贺年片,以联络情感,增进友谊
4、,恭贺新禧。我国使用贺年片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名帖演变而来的。古时把名帖叫做“名刺”,宋代年间,宫廷·官府中送“拜年帖”的风气极盛。到了明代,年节投递恭贺年贴,蔚然成风,并开始广泛流行于民间.b贺卡的形式:早期.清代康熙年间.解放后.2.说一说:你都见过哪些有特点的贺卡?贺卡的种类①从用途分:节日卡(生日、圣诞节、新春、中秋节、教师节等)、亲情卡、友情卡、爱情卡等。②结构设计:平面贺卡、立体贺卡。有单页卡折页卡;有平面的、立体有声的;横式的,竖式的;心形的、树叶形的及不规则形的。③表现方式:卡通型贺卡、传统型贺卡、时尚型贺卡。④个性贺卡:音乐贺卡、网络电子贺卡。(“图形、文字、色
5、彩”等元素组成了贺卡的基本形,对“图形、文字、色彩”加以不同的处理就能变化出多样的效果。)3、贺卡欣赏:(出示贺卡范图、边欣赏边讲解边板书) 制作贺卡的方法有:摄影的,色彩绘声绘的,镂印喷刷的以及剪贴的。剪贺卡包括利用多种材料拼贴和利用废旧彩图纸剪贴制作的等。贺卡的制作要求:构思巧妙,形式新颖,造型优美,工艺精致。下面重点介绍一下利用废旧彩图纸剪贴制作贺卡的方法。 4、剪贴贺卡的制作步骤:(边演示制作步骤边讲解、边板书) (1)构思、设计 我们要制作一张贺卡,首先应该有一个好的构思,准备制作一个内容,什么形式的贺卡,然后,可按自己的构思画出铅笔设计稿。 在设计时我们应该考虑赠
6、送的对象,因人而异,如老年人喜欢爱欢乐、新颖的格调;儿童则喜爱灿烂绚丽的色彩我们只有掌握了不同对象的心理和爱好来进行设计制作的贺卡就一定会受到珍视和喜爱的。 (2)准备一张较厚的纸,按所需形状剪裁。 (3)选材、配色: 废旧的画报和图片本身就有一定的图形和色彩,我们就是要利用它选取我们所需要的部分图形。要注意色彩配置鲜艳、明快。 (4)剪贴; 剪取合适的图形,按设计稿依层次贴到纸上合适的位置。 (5)书写或剪贴赠言: 如:新年好、老师您好、生日快乐等祝愿的字句。 (6)整理画面: 看看什么地方需调整,什么地方空了需添画。 5、学生课堂作业 同学在座位上开始设计制作
7、剪贴形式的贺卡。 教师巡视辅导,交待注意事项: 构图时要注意疏密、虚实关系;配色要鲜艳明快图案和文字要眉目清楚剪贴花纹线条要流畅不要把连接处剪断了。 6、课堂小结 五、作业要求 利用废旧图片或画报剪贴制作一张贺卡,要求构思巧妙,形式新颖,工艺精致。六.课后拓展: 可以把自己制作的贺卡赠送同学。朋友。老师。等增加友情,联络感情。武威五中曹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