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369519
大小:15.48 MB
页数:60页
时间:2018-10-12
《第十二章 走向滑动断层slip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二章走向滑动断层Prominentstrike-slipfaultsintheHimalayan-TibetanorogenAltynTaghfaultKunlunfaultKarakorumfault走向滑动断层(走滑断层),一般是指大型平移断层,两盘顺直立断层面相对水平滑动。人们对其认识晚于对正、逆断层的认识和研究。走滑断层文献中曾有:平移断层、捩断层(Tearfault)、拧断层、剪切断层、扭断层、滑断裂、平错断层;国外文献常有Wrench-fault(扭断层)、Transcurrentfault(平移断层、横推断层)。走滑断层概念的发展Ze
2、chariah(公元347年)可能是描述走滑断层第一人:“奥利菲斯山将从中分别向东西方向裂开,形成一个巨大山谷,山的一半将移至北边,另一半移至南边”。ArboldEscher(瑞士)可能是发现和正确解释走滑断层的第一位地质学家,1850年告诉Suess.地震发生时走滑断层的最早报道(1857,美国加洲圣安德烈斯断层;1888,新西兰希望断层;1891,日本;1892,巴基斯坦),这些认识都没有在有影响的刊物发表。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期间,圣安德烈斯断层突然发生4.7米的右行滑动,向世人证明了走滑断层的现象。40年代末50年代初,几乎几篇文章同时对世界
3、各地的不同走滑断层的大规模位移提出证据。国际上走滑断层研究较好的有:1苏格兰大谷断层(GreatGlenfault,1946)2圣安德列斯断层(SanAndressfault,1952、1963)3新西兰阿尔平断层(Alpinfault,1956)4菲律宾断层(Philippinfault,1956)5阿富汗恰曼断层(Chamanfault,1958)6加勒比海巴特勒特断层(Bartlettfault,1957)8阿拉斯加迪那里断层(Denalifault,1957)一、走滑断层的基本结构(一)走滑断层基本特点1走滑断层带包括一系列与主干断裂带平行或微
4、角度相交的次级断裂2走滑断层常伴随雁列式褶皱、断裂及断陷盆地等3走滑断层两侧的时代愈老错距越大4断裂形态多呈直线或弧线,延伸远,根据弧线弯曲形态分为:S(圣安德列斯)、Z(菲律宾断裂)、C(苏门答腊)型。走滑断层的分段性分段式斜列左阶式和右阶式(二)雁列式左阶式和右阶式根据雁列断层的相互排列和重叠的关系,如果各次级断裂走向依次向左错列为左列式二、走滑断层内部应力状态基底走滑断裂引起盖层的构造走滑断裂带的弯曲和末端的应力状态三、里德尔剪切的形态特征单条断裂的应力状态fRR’TPD第一次发表的简单剪切实验可能是Cloos(1928)的粘土—模型实验。里德尔
5、(1929)重复了这一实验,获得雁行张性裂隙和雁行断层所限定的断层带。Hills(1963)声称这种实验中断层通常为“里德尔剪切”。里德尔剪切术语来自于Skempton(1966).断层走向方向为D,先形成低角度R和高角度R1里德尔共轭剪切裂隙,接着形成晚期的逆向的里德尔共轭剪切P和P1。P为Thrustshear?用P的意思是物质处于被动的Rankine状态(PassiveRankinestate)15755-10四、拉分盆地拉分盆地(Pull-apqrtbasin)是走滑断层系中拉伸形成的断陷盆地。1960年伯菲尔(a.c.Burchfiel
6、)研究圣安德列斯山后提出。拉分盆地形似菱形,曾称菱形断陷。盆地两侧长边为走滑断层。两短边为正断层。规模变化很大,大者长逾百公里,小者长达百米。拉分盆地与其它成因的盆地比较,发育快、沉降快,沉积相迅速。亚丁湾拉分盆地中国的走滑拉分盆地l)与郯一庐断裂带有关的走滑拉分盆地郯-庐断裂带切割深,延伸长,位移量大。其山东沂沐断裂段由四条大断层组成“两堑一垒”组合。这四条断裂向下延伸至20km左右变为两条。在下扬子、胶南、沈阳都有NE向断裂与之斜交,构成了以郯-庐断裂为主干的分支走滑断裂系统。郯-庐断裂带具有长期复杂的活动历史。在中生代早期,可能是一条左行转换断层
7、,其活动可能与印支期中朝板块和扬子板块的拼接、碰撞有关。随后在中生代中晚期进一步发生左行走滑,可能与izanagi板块的斜向俯冲作用有关。晚白垩世至新生代表现为右行走滑活动。沿着郯-庐断裂带东侧的分支走滑断裂系统中发育了走滑盆地群,包括胶莱盆地和下扬子区盆地等(图5-42)。胶莱盆地是一个白垩纪走滑拉分盆地,其发展受郯-庐断裂带左行走滑活动和五莲-荣城断裂带右行走滑活动的控制。在挤压分力作用下,两条走滑断裂带间的楔形断块向NE伸展和逃逸,胶北地块向NE方向移动形成走滑盆地并伴有岩浆活动。白垩纪末,随着郯-庐断裂带转变为右行走滑活动,地块隆起,结束了走滑
8、盆地演化历史。下扬子区晚侏罗世至白垩纪时,在碰撞的背景下,楔形块体逃逸.全区形成一系列小型火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