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355351
大小:269.71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0-09
《16-17第一学期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怀宁二中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命题人:朱金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33题共66分)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一论述说明两周时期()A.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B.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C.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2.清徐栋《牧令书》载:“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以具体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A.宰相制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军务B.元代三省的长官
2、都是宰相,后期其权势大大削弱C.县官是普通百姓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D.秦代县令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3.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4.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以下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史实结论A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甚”秦国
3、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开始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C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元朝屮央集权得以加强D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明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5.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祌也许稍微差些。”下列最符合“政府的专制精祌也许稍微差些”的史实是()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B.明朝废丞相制度C.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D.清朝设立军机处1.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考斩”。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出现
4、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C.协调政府各部门的关系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2.美国史学家霍夫斯塔德认为,在西方古代,有为知识而知识者,有为真理而献身者,有为理想、信念而奋斗不息者,中国没有。在中国,知识分子之出路与归宿似乎只有一条,就是投身政治,就是逐于仕途。产生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的不同B.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C.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差异D.人文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对立3.《尚书》记载:“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经,法律规定)”。古罗马的《民法大全》规定:“
5、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由此可见,两则材料都()A.违背了法律至上的原则B.表明了法律的宽松灵活C.体现了一定的理性色彩D.反映了重罪轻判的理念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这说明了()A.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
6、侵略就没有新中国B.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C.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格局D.战争促使中华民族不断反思并最终走向胜利5.太平天国运动留给历史的余响是长久的。在戊戌维新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这是用反清来促成革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而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而教训。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A.搅乱了社会政治制度B.促进了政治变革进程C.改变了封建生产关系D.实现了资本主义理想1.《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申报》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而的正而报道逐渐增加。这
7、一变化A.说明了媒体引导国人反思和图变B.反映了清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监控C.证明了国人开始关注日本的文化D.折射出中国报刊等传媒迅猛发展1.1901年3月,鉴于总理衙门法定地位不强,衙署和编制过于简单,根据驻北京外交使团的照会,李鸿章提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这反映了清政府()A.由被动外交转为主动外交B.进一步向近代外交转变C.吸取了义和团事件的教训D.与列强开始了平等交往2.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说:“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
8、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这表明孙中山()A.认为改革是当时中国最好的选择B.反对中国将来走共和之路C.主张通过暴力革命建立共和政体D.借助进化论思想宣传革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