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ID:20353131

大小:233.00 KB

页数:35页

时间:2018-10-11

烛之武退秦师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_第3页
烛之武退秦师_第4页
烛之武退秦师_第5页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关于《左传》《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说是左丘明,现在一般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左传》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为《春秋》,最大的编年体史书为《资治通鉴》,所以《左传》只能说是最早的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长于叙

2、事,工于记言,善于描写战争阖记述行人辞令,形象鲜明,语言优美,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②多音字:朝(zhā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孙)③通假字:“知”通“智”秦晋围郑形势1.晋郑毗邻,秦如攻打郑国,“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2.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次子夷吾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

3、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3.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秦晋围郑形势(续)4.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长子)路过郑国。郑文公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6.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向晋国请罪求和。郑

4、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第一自然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第一自然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面对危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第二段)面对危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第二段)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在第三段中,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在

5、第三段中,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第三段可分4层:1(“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回顾往事,揭出晋的贪而不义,使秦国

6、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而且留兵助守。第四段是如何结尾的?第四段是如何结尾的?以晋文公在风云突变中,头脑清醒,毅然撤军作结。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千钧一发之际,英勇无畏,夜缒而出,面见秦君;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贰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

7、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⑥从属二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鄙①边远的地方,边邑。(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许①准许。(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例:“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例《愚公

8、移山》:“杂然相许。”)④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阙①què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②què城楼。③q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