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338494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2
《2012华师大版七上4.6《角》(余角与补角)word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余角与补角教案教学设计表学科数学授课年级七年级学校仁和中学教师姓名何仁伟章节名称余角与补角计划学时1课时学习内容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认识过平行线、相交线,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直观认识了角、平行与垂直。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学习余角与补角,学习者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认识过平行线、相交线,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直观认识了角、平行与垂直。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学习余角与补角,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相交线的有关知识,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说理,并用有关结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是从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的过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这些知识储备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技能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前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识能力和借助图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初步学习了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合情说理,将直观与简单说理相结合的方法;初步感受到推理说明的必要性和作用;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
3、与交流的能力。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余角与补角,理解余角与补角的性质,通过练习掌握其概念及性质,并能运用他们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探究等过程,发展学生几何概念,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的习惯,体验探索成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的身边”,增强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余角与补角的概念与性质,通过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小组互助协作学习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余角与补
4、角性质的应用。教师通过课件,帮助理解余角与补角性质,通过学生说,教师点拔,突破难点。教学设计思路教科书提出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了解补角、余角的概念及其性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但这仅仅是这堂课外显的具体教学目标,或者说是一个近期目标。数学教学由一系列相互联系而又渐次梯进的课堂组成,因而具体的课堂教学也应满足于整个数学教学的远期目标。这堂课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余角与补角,理解余角与补角的性质,通过练习掌握其概念及性质,并能运用他们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依据的理论·情景创设策略:创设问题的情景,以启发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5、趣,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策略:采用任务驱动,讨论、交流、合作的课堂氛围·直观演示讲解信息技术应用分析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使用效果互为余角的定义和性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角、平行与垂直。PPT课件展示激发兴趣直观便捷互为补角的定义和性质学生已经认识过相交线,PPT课件展示引起思考,集中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便捷教学过程(可续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所用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烘托氛围多媒体出示台球比赛片段,引出本节课要探讨的问题:角度的有关问题。4展示课件,板书课题观察思考引起思
6、考,激发兴趣二、把知识的学习置于具体的情景中,从动手操作上升到动脑探索以阳光的反射为例学生动手操作光线反射的角度6课件演示学生动手操作测量角度激发学生参与意识三、引导学生学习概念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定义的学习8课件演示学生观察思考练习理解定义四、合作探究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性质10课件演示学生观察思考练习理解掌握性质五、拓展应用性质的应用9课件演示学生观察思考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六、评价活动学习内容检测8课件演示练习检测评价课堂教学流程图情境导入生活中的数学:阳光的反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角之间的关系测量阳光的反射角的度数提出学
7、生思问题考回答完成?学生练习互为补角定义互为余角定义完成?互为余角性质学生练习互为补角性质完成?生活中的数学:台球依据什么角度能落入洞里课堂总结作业教学反思整堂课目标设定合理,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两个角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会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会用设未知数的方法解决几何中的计算题。 这堂课我觉得比较满意的是1、对教材进行了合理、大胆的重组,让学生先学互为余角的知识,再讨论互为补角的知识,符合对问题研究的线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自己又对教材进行了系列化的研究,有助于对教材的进一步理解。2、课中给学生提
8、供了主动探索的时间、空间。比如,在画一个角的余角时给予了足够的观察思考的空间,拓展了学生研究角的空间,感知了一个角与它互余角的关系。这里揭示出隐藏在数学教材背后的数学概念,有助于学生对以后知识的自然沟通。3、能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敏感性,引导学生去主动思维。在把书本上原本凝固的概念激活了,使数学知识恢复到那种鲜活的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