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标混凝土质量通病预防及治理措施(1)

05标混凝土质量通病预防及治理措施(1)

ID:20337229

大小:3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09

05标混凝土质量通病预防及治理措施(1)_第1页
05标混凝土质量通病预防及治理措施(1)_第2页
05标混凝土质量通病预防及治理措施(1)_第3页
05标混凝土质量通病预防及治理措施(1)_第4页
05标混凝土质量通病预防及治理措施(1)_第5页
资源描述:

《05标混凝土质量通病预防及治理措施(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混凝土质量通病的预防与治理措施为贯彻落实皖黄祁【2009】67号文《关于印发黄祁高速公路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指示精神,切实做好本标段的砼通病防治工作,结合具体的质量通病保障措施,特制订一下实施方案。一、防治目标通过对混泥土质量通病防治,全面提高本标段砼结构的结构物的耐久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保证其在设计年限内的有效使用。1、杜绝强度不达标砼,有效控制砼强度的离散性。砼强度必须大于设计强度且严格控制在设计强度的1.5倍之内。2、杜绝使用不合格原材料,钢筋、水泥、黄砂、碎石、外加剂、锚夹具抽检合格率达到100%。3、砼钢筋保护层厚度在钢筋安装过程中抽检合格

2、率达到95%以上,工后抽检合格率达到85%以上。二、成立项质量通病治理活动工作领导小组项目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质量通病治理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常乃坤副组长:陈卫卫杨林成员:王俊文戴春晨李伟魏海东胡润之李永扩朱贺汪正杰三、质量通病防治活动开展情况根据本合同段的实际施工情况,并结合我集团公司多年来施工经验,本项目将混凝土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称为质量通病,为消除质量通病,保证工程的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将从以下进行阐述:1、蜂窝现象。混凝土局部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出现空隙,形成蜂窝状的孔洞。原因分析:(1)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石、水泥材料计量错误,或加水量不准,造成

3、砂浆少石子多。(2)混凝土搅拌时间短,没有拌合均匀,混凝土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3)未按操作规程灌注混凝土,下料不当,使石子集中,振不出水泥浆,造成混凝土离析。(4)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没有分段、分层灌注,振捣不实或下料与振捣配合不好,未振捣又下料。(5)模板孔隙未堵好或模板支设不牢固,振捣混凝土时模板移位,造成严重漏浆。(6)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7)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预防措施:混凝土配料时严格控制配合比,经常检查,保证材料计量准确。我标段拌和站采用电子自动计量。混凝土拌合均匀,颜色一致,其连续搅拌最短时间符合规定。

4、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m。如超过,采取串筒、溜槽等措施下料。混凝土的振捣分层捣固。灌注层的厚度不得超过振动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捣实混凝土拌合物时,插入式振捣器移动间距不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5倍;对细骨料混凝土拌合物,则不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倍。振捣器至模板的距离不大于振捣器有效作用半径的1/2。为保证上下层混凝土结合良好,振捣棒插入下层混凝土5cm。混凝土振捣时,必须掌握好每点的振捣时间。合适的振捣现象为: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灌注混凝土时,经常观察模板、支架、堵缝等情况,发现有模板走动,立即停止灌注,并在混凝土初凝前修整完好。治理方法:混凝土有

5、小蜂窝,可先用水冲洗干净,然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修补,如果是大蜂窝,则先将松动的石子和突出颗粒剔除,尽量形成喇叭口,外口大些,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湿润,再用比原混凝土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捣实,加强养护。2、麻面现象。混凝土表面局部缺浆粗糙,或有许多小凹坑,但无钢筋外露。原因分析:(1)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粘损;(2)钢模板脱模剂涂刷不均匀;(3)模板接缝拼装不严密,浇筑时缝隙漏浆;(4)混凝土振捣不密实;预防措施:(1)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水泥砂浆等杂物;(2)桥墩台采用大块模板,混凝土用吊斗直接入仓,距浇筑面不大于2m;(3)钢模板脱

6、模剂涂刷要均匀,不得漏刷;(4)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悱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3、孔洞现象。混凝土结构内有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原因分析:(1)在钢筋密集处或预埋件处混凝土浇筑不通畅;(2)未按顺序振捣,造成漏振;(3)混凝土离析;(4)混凝土中有杂物掺入;(5)不按规定下料或一次下料过多,下部振捣不到,形成松散状态;预防措施:(1)在钢筋密集处采用豆石混凝土认真振捣;(2)预留孔洞处应在两侧同时下料,并在侧面开口,振捣密实后再封模向上浇筑;(3)采取正确的振捣方法,严防漏震;(4)控制好下料,混凝土自由下落高度不得超过2m,超进2m时应采用溜槽、串筒等下料;(5)防

7、止砂石料中掺入杂物;(6)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和质量检查工作。4、露筋现象。钢筋混凝土结构内的主筋、副筋或箍筋等露在混凝土表面。原因分析:(1)混凝土灌注振捣时,钢筋垫块移位或垫块太少甚至漏放,钢筋紧贴模板。(2)钢筋混凝土结构断面较小,钢筋过密,如遇大石子卡在钢筋上,混凝土水泥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3)因配合比不当混凝土产生离析,浇捣部位缺浆或模板严重漏浆。(4)混凝土振捣时,振捣棒撞击钢筋,使钢筋移位。(5)混凝土保护层振捣不密实,或木模板湿润不够,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多,或拆模过早等,拆模时混凝土缺棱掉角。预防措施:(1)灌注混凝土前,检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