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336679
大小:44.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12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莆田第二中学朱敏煜关键词:整合、信息技术、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提要: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日趋成熟,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更好地服务于数学课堂教学,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从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前提;整合的方式与途径;整合过程中存在的误区与对策等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使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及课
2、程实施等融为一体,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数学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做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去,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综合能力。本文试图从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前提;整合的方式与途径;整合过程中存在的误区与对策等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一、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按照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所提供的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3、创造良好条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的主体作用。constructionqualityacceptanceandassessmentRegulation(ProfessionalEdition)(DL/T5210.2-2009~DL/T5210.8-2009);1.9thequalitycheckoutandevaluationofelectricequipmentinstallationengineeringcode(DL/T5161.1-2002~5161.17-2002);1.10thenormsofconstructionsupe
4、rvision,theelectricpowerconstructionsupervisionregulations7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著名的心理学家赫瑞特拉作过两个著名的实验。一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它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实现了既能看见,又能听见,还能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
5、比单一的传统教学多得多。信息量的多少与获取的知识多少密切相关。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就可以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取大量的数学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数学知识。赫瑞特拉还作了一个有关知识的保持即记忆的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人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的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说明了,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相互交流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效果。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使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既能听到,又能看到,还可以通过人机交流、师生交流
6、、学生间交流表达出来,改变以往数学课堂显得枯燥、乏味的氛围,这样不仅有利于数学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从而提高教学及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实践中,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实现教学内容、模式的更新,教学观念的更新,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与保持,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应用信息能力的培养创造理想的学习情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信息技术与
7、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能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使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以数学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这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它对于数学课程改革,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主动性、自主性学习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二、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前提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必须具备下列的前提:constructionqualityacceptanceandassessmentRegulation(ProfessionalEdition)(DL/T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