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301408
大小:5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09
《评通讯《非典时期的“特别天使”》-第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评通讯《非典时期的“特别天使”》
2、第1 5月27日,新华社播发了该社记者翟伟、邬焕庆写的通讯《非典时期的“特别天使”——战斗在抗非一线的北京殡葬工的情感世界》,热情讴歌了战斗在抗非一线的北京市的殡葬工人。这是抗击非典斗争开始以来,新华社首次报道殡葬工人的事迹。也是全国性媒体首次将“镜头”对准这些默默无闻、却又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工。非典病人死亡后,仍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所以民政部门规定,非典病人遗体火化前不搞遗体告别,连亲人也不得相见,必须由专门的接尸车运送,专门的焚尸炉火化。惟有殡葬工人推不掉、扔不脱,他们与非典病人遗体还得“亲密接触”,稍有不慎就有“中毒”之危。在抗非一线人员中,殡葬工人
3、所冒的受传染风险,丝毫不亚于冒死抢救非典病人的医务人员。在非典疫病进入高峰期的台湾地区,就曾发生过殡葬工人拒绝焚烧非典病人遗体而辞职的事件。首都的殡葬工人能够不畏传染,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实行临终关怀,其情可许、其事可颂。在这一时刻,新华社记者采写的这篇赞“特别天使”的通讯,对那些在自己的岗位上奋不顾身的普通人已经疲惫的心灵是一种很好的抚慰,同时也使广大的读者知道了真实的情况,对殡葬工人就会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沟通、多一份关爱,所以她称得上是一篇独具慧眼的佳作。具体地说这篇文章好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观察视角独特,令人耳目一新。在信息社会里,新闻竞争大多数时候是同题材竞争。非典疫情更是
4、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如非典病毒源起、疫情蔓延态势、造成社会危害、各方加强防范等等。在“白衣天使”成为各路媒体报道焦点时,公安战士、交通部门的工人、各级领导干部等先后纳入新闻媒体报道的视野,而同样与非典病人密切接触、危险并不低于这几类人群的殡葬工人,却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新华社记者将采访的“镜头”对准了他们——同样是新时代可爱的人,实属难能可贵。二、从情感世界切入,避免了简单刻画。人物事迹报道如果写得不好,很容易停留于表面,无法传递人物的精神。以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作切入点,有利于深入其复杂的内心世界,使人物更加真实可信。由于参与了抗击非典斗争,殡葬工人同样面临着来自社会上的误解与歧视。
5、一位殡葬工人告诉记者:有人把殡仪馆看成非典病毒的疫区,有的小区不让殡仪职工回家,更有职工的家属竟也被所在工作单位力‘劝’回家……他们感言:“我们和医生一样,都在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着群众的安全。社会应多给我们一些理解!”这种无奈的呼声,从殡葬工人口中说出,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些“特别天使”遇到的不公待遇。他们就是在这样一个不为人理解的社会环境下坚持工作,从而烘托出他们精神的可贵,更唤醒公众对他们工作价值的重新认识与评价。三、不去刻意拔高,平易中见伟大。以往对正面人物的一些报道中,往往有人为拔高的迹象,似乎不这样就无法烘托出他们的崇高。《非典时期的“特别天使”》一文,笔触平易,没有什么豪
6、言壮语,流泻出的是一个个平凡人物面对死亡油然而生的对生命的感悟。当火化一位在抗击非典一线因公殉职的年轻护士遗体时,他们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当按动焚化炉的电钮时,他们希望或许这可以让一个灵魂从此得到永生。一位普通的殡葬工人也说出了“看到了死亡,更知道生活的美好,尤其是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心手相连、共闯难关的重要。”这些朴素的话语是这样的自然,又是那样的意味深长,这是他们与死神面对面时的真实的内心写照。从中使读者看到,一颗平凡的心灵与死亡对阵时的从容不迫与对生命的无比热爱。人们的社会分工可以不同,但没有贵贱高低之分。与各家媒体用大量篇幅报道医院里的“白衣天使”相比,另一类“特别天使”——殡葬工人
7、显然成为一个受冷落的群体。就在新华社播发该篇通讯的第二天,笔者浏览了各大媒体及其网站,大部分都没有采用这一稿件,这不能不说是件遗憾的事。附:非典时期的“特别天使”——战斗在抗非一线的北京殡葬工的情感世界新华社记者翟伟邬焕庆人们总是把挽救生命的医务工称为“白衣天使”,殡葬职工也是天使,是人生路途另一端的“特别天使”。“战胜自我”4月,北京防治非典型肺炎联合工作小组决定,大兴、昌平、门头沟区的殡仪馆承担火化非典逝者遗体和非典医用垃圾的任务。北京市殡葬系统立即启动非典防治预案:殡仪馆专人、专车、专炉和专门用具处理非典逝者遗体,保持密封包装,不组织告别活动……通常焚化一具遗体需40至50分钟,
8、为了达到高温杀菌的效果,焚化非典逝者的遗体最长达到1个半小时。4月24日至26日,大兴区殡仪馆火化量和夜间接运最多的3天,那段时间,工作人员昼夜工作,有的职工甚至只有两三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