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法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

论书法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

ID:20295140

大小:5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1

论书法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_第1页
论书法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_第2页
论书法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_第3页
资源描述:

《论书法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书法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论书法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内容提要:对于书法艺术创作人们都想要达到最高境界,这种境界便是无我(忘我)之境。但这需要一个象禅家由疑而参,参而了悟,方上自立门户:能进入彻悟之境。尤其是急躁的现代艺术家,急功近利的心态使他们急于想在艺术语言书法艺术的创作与,这无可厚非。但要在艺术上真正自立门户却绝非易事。只有艺术家经过脱胎换骨的渐修而顿悟艺道之妙,才能由技进于道之后返归于朴的最高境界,达到书法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无我(忘我)之境。Summary:Theartofcalligraphypeopleisnotme(ecstasy)land.Butthisneedsa

2、home,assuspected,participateinmeditation,participationandaent.Especiallytheimpatientmodernartists,quickprofitsothattheyareanxioustolanguageinartcreationandartofcalligraphy"Thisisnotunreasonable.Butinartreally"oent.关键词: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无我(忘我)之境Keyyrealme(ecstasy)inEnvironment朗读显示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艺术创作也如参禅悟道一样

3、,有个由技进于道、由迷而悟的渐修过程,有三种不同层次的境界。艺术的最高境界与佛教的禅境本质上是相通的。禅家由疑而参,参而了悟,也要经历三般见解方能进入彻悟之境。惟信禅师曾说过一段著名的禅话,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他道出了悟入禅境的三般见解。书画家也有相似之论,唐人孙过庭在《书谱》中指出,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误追险绝,复归平正,提出平正险绝平正的三种层次,认为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清人刘熙载换了一种说法,学术者始求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

4、之极也,提出不工工不工的三段式;清人沈宗骞认为,孙过庭谓学书有三时,余以学画亦然初则依门傍户,后则自立门户,最后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书画艺术的学习与创作的不同层面作了精辟的描述与概括,与禅家参禅悟道的三般见解,一脉相承。初学以临摹入门,选一家依门傍户,学习外在于自我的技法和笔墨程式,体验并掌握别人表情达意的语言,在此阶段,主客体(碑帖画谱及古今不同风格类型的作品)相分离,因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学艺初始的无我之境;待熟谙传统法度,对前人之用法、用意及点画之间的神采情性能悟会于心,并能借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自抒灵性,即便是仿某家某体也能自有意度,主

5、体的审美意识与情性融入对象中,客体中有我,故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是艺术的有我之境;只有当主客体同化,完全浑融为一,不执于我,也不执物,物我两忘,超越是非功利、美丑工拙,我顺笔,笔顺我势,心忘手,手忘笔,心空诸万有,在此种心境下写字作画,自能以平常心,纯任自然,让真心真醒性顿现,这才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无我之境,这是禅的境界,也是审美的、艺术创造的妙境。艺术的三种境界表述为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无我(忘我)之境,最高境界似乎回返于第一种境界,其实是精神对初始之境的超越与升华,是艺术家经过脱胎换骨的渐修而顿悟艺道之妙,由技进于道之后返归于朴的最高境界。人们常把第二种层次的有我之境当

6、做艺术的理想境界来追求,尤其是急躁的现代艺术家,急功近利的心态使他们急于想在艺术语言上自立门户,这无可厚非。但要在艺术上真正自立门户却绝非易事。现代信息和印刷业发达古今中外的视觉图式铺天盖地,令人盲目,沉不下心反观自心自性,去创造与自己的精神气质、自己的感受体验相契合的艺术形式。接受直观的图式越多,间接致思的能力和创造力返而会退化。艺术之象生于立意,立象以尽意象与一意如灵与肉一样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生命体,一但两者分离就失去活力。今人好借古人、洋人、以及成功者的象来充自己的门面,这些作品的皮相被模仿,移植后自然无生命可言,沦为书奴、画奴,只能传他人之神,而无自己的情性。当然,能自立

7、门户,成自家面目,在艺术上是成熟的标志,但成熟也有不利的一面。笔墨程式因成熟而定型,如作茧自缚,使作品千篇一律而无新意,一下笔就落入模式,重复程式也重复自己,同时,熟则易生油滑媚俗的习气,花到十分名烂漫者,菁华内竭,而颜色外退也,盛极是衰的转折点。董其昌曾强调作字须求熟中生。恽南田和王石谷论书画及评董其昌之书时说,凡人往往以己所足处求进,服习既久,必至偏重,习气也由此生。习气者,即用力之过,不能适其本分之不足,而转增其气力之有余,是以艺成而习气亦随之,故宁见不足,毋使有余,董其昌自许渐老渐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