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287273
大小:6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2
《论诗歌的“空白”艺术及“张力”效应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诗歌的“空白”艺术及“张力”效应 关键词:空白艺术张力效应因果关系 摘要:诗歌的“空白”艺术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某些方面的缺失或“虚空”,它在文本层次上表现为结构空白、语义空白和句法空白。诗歌的张力存在于诗的字面意义和诗的内涵义的矛盾之中。诗歌的“空白”与“张力”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前者多作为表现手段出现,后者则多作为表现的目的出现。空白艺术与张力效应构成一定的因果关系。二者对于诗歌的创作及欣赏都有着重要意义。 诗歌的“空白”艺术,是“艺术空白”的一种,古已有之。晚唐诗人司空图在
2、《诗品含蓄》中曾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着重说的是含蓄的最高境界,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是在说“空白”,因为只有作者的“不着一字”,即不把话都说出来或说完,读者已能“尽得风流”,产生各种各样的美妙的联想。这与我们今天所谈的诗歌的“空白”艺术是一致的。诗歌的“空白”艺术后来也被国外文论家所发现和提出,但时间上晚了不少。而诗歌的“张力”效应,却是20世纪80年代从西方新泊来之物。二者作为诗歌艺术的重要理论,能熟练地把握它们,这对于诗歌的创作、评论、欣赏无疑是颇有裨益的。笔者在对有关二者的文章的研读中,觉得二
3、者尽管时代不同,国籍不同,但并非风马牛不相及,而是在许多方面,有其相通或联系之处,当然也存在不少的区别。笔者于是试图将这两种文学理论作比较分析之。 一 诗歌的“空白”之说与中国书法和绘画中的“空白”有相同之处,都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某些方面的缺失或“虚空”。清人范玑(引泉)曾这样议论画之虚实:“画有虚实处,虚处明,实处无不明也。人知无笔墨处为虚,不知实处亦不离虚,即如笔着于纸有虚有实,笔始灵活。而况于境乎。更不知无笔墨处是实,盖笔虽未到,其意已到也。瓯香所谓虚处实则通体皆灵。至
4、云烟遮处,谓之空白。”①而张式说:“空白即画”:“云烟渲染为画中流行之气,故曰空白,非空纸。空白即画。”②这是绘画的“空白”之说。中国书法也强调“计白当黑”,包世臣在《安吴论书·述书上》引邓石如的话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而诗歌的“空白”,则更为复杂些,因为它是由文字符号组成的以文本形式出现,涉及内容、结构、表达方式、字义、修辞方法等多方面。分析起来,诗歌“空白”主要有三种方式:结构空白、语义空白和句法空白。 1.结构空白 结构空白是作者在文本的设计中有意留下的“空白
5、”。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曾引用了费尔巴哈的一段话谈这个问题:“俏皮的写作手法还在于:它预计到读者也有智慧。它不把一切都说出来,而让读者自己去说出这样一些关系、条件和局限,只有在这些关系、条件和局限性都具备时谈出来的那句话才是真实和有意义的。”③诗歌是通过阅读获得审美愉悦和感受的,因此它打破了固有的结构方式,由自然铺叙的结构章法发展为跳跃、穿插、转接、反叙等;由严谨的章法次序变化为意识流动;由单一的时空、单一的维度发展为多时空、真实与幻觉交错的像喻境界;有意义段落之和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到留有大量的读者位置的结
6、构空缺等待填充。 如李白的《怨情》一诗,就是以结构上的残缺,制造一种艺术上的“空白”。全诗四句二十字:“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诗对人物的刻画可以说是细致入微的,像“蹙蛾眉”“泪痕湿”等语,神态活现,但从结构上看,属残缺不全,只是写出美人的一种状态而已,何因何故,没有写,也不用写,不是作者写不出,而是故意不写,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更显含蓄和耐人寻味。这就是结构空白中的“不全之全”。“不全之全”所构成的空白是形象结构的不完整而留下的虚无空间,是一种“无”的“空白”。 结构空
7、白还有一种是省略造成的空白。是一种艺术形象完整结构中的“无形的部分”,是一种“虚”的“空白”,而“虚”也是一种“有”。人们在创作中常用“虚实相生”的表达方式,实际上也是一种空白。而这里的“虚”表现为形象的抽象性“实”则表现为形象的具体性。我们从罗洁明的《初夏的诗》中,可以看到这种“空白”艺术:“我走进初夏/寻找一首遗失的诗/一只绿蜻蜓不停地飞着/这是跳跃的旋律/杜鹃在黎明时啼唤/这是幽惋的乐曲吗/裸露于水面的卵石/这是含蓄的文字吗/桅子花/蔷薇花落在草地上/这是斑斓的色彩吗/一个穿红衣裳的小孩奔向太阳/这是
8、鲜艳的主张吗/我不知道/也许这只有风才知道/可它躲在树林里/总不肯告诉我。”诗中以“这是”开头的诗句是“虚”的,而它的前头都有一句是实写,造成一虚一实的结构布局,读者要通过实写对虚写的部分展开联想或猜测,才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 2.语义空白 语义空白产生于语词的多义共生性质。在长期历史传统中生成的语言,大多数都负载有多重含义。在一般语言看来,每一语词在单一环境中,只有一个确定的含义。但诗歌语言总是在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