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277489
大小:13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0
《三相四线制及三相五线制漏电保护及接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三相四线制与三相五线制漏电保护及接地三相四线制的漏电保护器严格地讲,在输入端必须是按照规定四根线都接入,而输出端可以是只接一相线一零线(单相)或两相(比如电焊机的380V两相)或三相(比如电动机)或三相四线都接(比如电机加照明)。(1)如果零线不经漏电保护器而直接和用电设备连接,那从相线出来的电流(指单相)在“回路”到电源时就不经过漏电保护器了,此时漏电保护器就检测到这个电流(相当于漏电流),所以就引起漏电保护器跳闸。(2)还有当三相电路中由于负载不平衡而引起中性点不是零电位,导致零线有电流,所以零线经过保护器的话也会引起跳闸。(3)但是不管接什么设备,输出端的零线都不得
2、接地,否则将无法正常供电,如需对设备接保护接地线必须从设备外壳直接接线至大地。(4)三相四线制用漏电保护器一定用四极的.如果用三极的,在三相负载不平衡时由于没有零线电流的返回,漏电保护器就判断线路是在漏电,所以一合闸就会跳闸。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对基本供电系统的名称做了统一规定,即TT系统,TN系统,IT系统。其中,第一个大写字母T表示电源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I则表示电源变压器中性点不接地(或通过高阻抗接地)。第二个大写字母T表示电气设备的外壳直接接地,但和电网的接地系统没有联系;N表示电气设备的外壳与系统的接地中性线相连。其中,TN系统又分为TN-C、
3、TN-S、TN-C-S,详情见下图: 三相四线制(TN-C系统) 该接法包含:三根相线L1---(A)相、L2---(B)相、L3---(C)相和一根零线PEN,是工作零线与保护零线合一设置的接零保护系统。PEN线是为了从380V相间电压中获得220V线间电压而设的,有的场合也可以用来进行零序电流检测,以便进行三相供电平衡的监控。注:用工作零线兼作接零保护线,可以称作保护中性线,可用NPE表示。1)由于三相负载不平衡,工作零线上有不平衡电流,在线路上产生一定的电位差,所以与保护线所联接的电气设备金属外壳对大地有一定的电压。 2)如果工作零
4、线断线,则保护接零的漏电设备外壳带电(对地220V!)。 3)如果电源的相线碰地,则设备的外壳电位升高,使中性线上的危险电位蔓延。 4)TN-C系统干线上使用漏电保护器时,漏电保护器后面的所有重复接地必须拆除,否则漏电开关合不上;而且,工作零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断开。所以,实用中工作零线只能让漏电保护器的上侧有重复接地。 5)TN-C方式供电系统只适用于三相负载基本平衡(无220V负载)情况。三相五线制(TN-S系统,含TN-C-S系统)该接法包含:三根相线L1---(A)相、L2---(B)相、L3---(C)相及一根零线N还有一根地
5、线PE,是工作零线与保护零线分开设置或部分分开设置的接零保护系统。PE线在供电变压器侧和N线接到一起,但进入用户侧后则不能当作零线使用。三相五线制的优点是保护灵敏性与可靠性都比三相四线制的要高,因为PE线(即接地零线)是单独设置,并且是直接接自电源变压器中性点,变压器的中性点已可靠直接接地,接地电阻较低,满足系统保护要求。三相五线制通常用于用于安全要求较高,设备要求统一接地的场所及住宅。应用中最好使用标准/规范的导线颜色:A线用黄色,B线用蓝色,C线用红色,N线用褐色,PE线用黄绿色。零线和地线的根本差别在于一个构成工作回路,一个起保护作用叫做保护接地,一个回电网,一个回
6、大地,在电子电路中这两个概念是要区别开来的.结构的区别: 零线(N):从变压器中性点接地后引出主干线。 地线(PE):从变压器中性点接地后引出主干线,根据标准,每间隔20-30米重复接地。原理的区别: 零线(N):主要应用于工作回路,零线所产生的电压等于线阻乘以工作回路的电流。由于长距离的传输,零线产生的电压就不可忽视,作为保护人身安全的措施就变得不可靠。 地线(PE):不用于工作回路,只作为保护线。利用大地的绝对“0”电压,当设备外壳发生漏电,电流会迅速流入大地,即使发生PE线有开路的情况,也会从附近的接地体流入大地。注:TN
7、-S系统--工作零线N和专用保护线PE严格分开的供电系统1)系统正常运行时,专用保护线上没有电流,只是工作零线上有不平衡电流。PE线对地没有电压,所以电气设备金属外壳接零保护是接在专用的保护线PE上,安全可靠。 2)工作零线只用作单相照明负载回路。 3)专用保护线PE不许断线,也不许进入漏电开关作工作零线。 4)干线上使用漏电保护器,漏电保护器下不得有重复接地,而PE线有重复接地,但是不经过漏电保护器,所以TN-S系统供电干线上也可以安装漏电保护器。 5)TN-S方式供电系统安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