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251663
大小:48.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11
《过敏反应处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正确处理药物过敏反应如果发现药物过敏反应,首先要停用一切可疑的致病药物,并要加强排泄,酌情采用泻剂、利尿剂,以促进体内药物的排出。 轻症病例可以使用1~2种抗组胺药物口服;或静注1克维生素,每日1次;或10%葡萄糖酸钙,或10%硫代硫酸钠10ml静注,每日1~2日;或局部外搽含有樟脑或薄荷的炉甘石洗剂、振荡洗剂或扑粉,1日多次,以止痒、散热、消炎,一般一周左右可以痊愈。 皮疹较为广泛且伴有发热的病情稍重的病例应当卧床休息,可局部外涂上述药物;每日服用强的松20~30mg,分3~4次口服,一般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 出现重症多形红
2、斑、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形和全身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严重病例,应立即采取下列措施: 1.皮质类固醇用药:氢化可的松300~500mg,维生素3g,10%氯化钾20~30ml加入5~10%葡萄糖液1000~2000ml缓慢滴注,每日1次,保持24小时连续滴注,待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大部分消退及血象正常时,可逐渐递减激素用量,直至改用相当量的强的松或地塞米松口服。如皮疹消退,全身情况进一步好转,再逐步减少激素口服量,原则是每次减量为当时日量的1/6~1/10,每减1次,需观察3~5日,随时注意减量中的反跳现象。在处理重症药疹中存在的问题往往
3、是激素用量或用法不当,如开始剂量太小或以后减量太快。 2.抗组胺药物:选用2种同时口服。 3.输新鲜血液输血浆:每次200~400ml,每周2~3次,一般4~5次即可。、 4.抗生素:选用适当抗生素以预防感染,但必须慎重,因严重药疹患者,常处于高度过敏状态,不但容易发生药物的交叉过敏,而且可能出现多原性敏感,即对与原来致敏药物在结构上完全无关的药物产生过敏,引起新的药疹。 5.局部治疗:对重症药疹患者皮肤及黏膜损害的局部治疗和护理非常重要,往往成为治疗成败的关键。早期急性阶段,皮损可用大量扑粉或炉甘石洗剂,以保护皮肤和消炎、
4、消肿。如有渗液,可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溶液湿敷,每日更换4~6次,待干燥后改用0.5%新霉素、3%糖馏油糊剂,每日1~2次。眼结膜及角膜受累者须及时处理,可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水冲洗,清除分泌物,滴醋酸去炎松或氢化可的松眼液,每3~4小时1次,每晚擦硼酸或氢化可的松眼膏,以防角膜剥脱导致失明及结膜粘连。口腔及唇部黏膜损害者常妨碍进食,可用复方硼砂液含漱,1日数次,外搽黏膜溃疡膏或珠黄散、锡类散等。无法进食者可用鼻饲。 6.如伴发心、肺、肝、肾及脑等脏器损害以及造血机能障碍等需及时作相应处理。 7.密切注意水与电解质的平衡,并酌情
5、给予三磷酸腺苷、辅酶、肌苷及维生素等药物。抗组胺药物 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分为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目前以苯海拉明、扑尔敏和异丙嗪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因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而逐渐被无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轻微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所取代。而部分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发现有较明显的心脏毒性而逐渐减少使用(如特非那丁、阿司米唑等),非索非那丁、左旋西替利嗪等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已经问世。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临床使用的第二代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已达20余种,而第三代仅仅数种。第二代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中的大多数可
6、兼用于过敏性哮喘的防治。我国目前临床使用的抗过敏药仅有10余种,主要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副作用,加上1999年上市的非索非那丁和2002年上市左旋西替利嗪的临床疗效与上述两种药物相似,而安全性更大,副作用更少,所以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应用逐年减少。而非索非那丁和左旋西替利嗪已成为世界抗过敏药物市场销售量增长最快的药物,约占市场份额的30%左右,因此这两种药物将成为世界范围今后几年内使用更为广泛的抗过敏药物。此外近年来上市的氯雷他定的换代产品desloratadine(Clarinex)已进入30多个国家的临床
7、,并且已经进入我国市场,虽然该药目前仍然没有获得FDA的批准,但是进入我国市场的第一个第三代抗过敏药物,所以在我国有潜在的巨大市场。西替利嗪的换代产品乙氟利嗪(Efletirizine)也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而开始进入临床。本节将主要介绍这些具有抗组胺性质的第二代和第三代抗过敏药物。 一、非索非那丁(Fexofenadine) 【商品名】太非;Telfast120;Telfast180,Allegra, 【异名】MDL16455 【性状】本品为白色结晶状粉末,无臭无味,几乎难溶于水,极易溶于氯仿,亦溶于乙醇和丙酮,几乎不溶于水
8、,熔点为147-151℃。 【体内过程】非索非那丁口服吸收良好,吸收较为迅速,口服0.5-1小时出现抗组胺作用,1-3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平均为1.3h。半衰期为11-15小时,平均为14.4h,蛋白结合率60%~70%(主要是α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