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书院记的勃兴与文化意蕴

论宋代书院记的勃兴与文化意蕴

ID:20244936

大小:5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09

论宋代书院记的勃兴与文化意蕴  _第1页
论宋代书院记的勃兴与文化意蕴  _第2页
论宋代书院记的勃兴与文化意蕴  _第3页
论宋代书院记的勃兴与文化意蕴  _第4页
论宋代书院记的勃兴与文化意蕴  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宋代书院记的勃兴与文化意蕴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宋代书院记的勃兴与文化意蕴【内容提要】书院记是宋人开辟的一类新的文学样式。起源于北宋初期,南宋时出现了第一次兴盛局面。宋代书院记表现了突出的时代特征:一是具有明显的议论化倾向,二是表现手法趋于多样化,文学性增强。宋代书院记展现了宋代书院教育的发展状况和宋代学术思想的兴盛,也反映了宋代“记”体文的创新与变革。【关键词】书院记宋代散文文化  宋代散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主要表现就在于体裁和题材的开拓与创新,从这个角度来讲,书院记可说是宋人开辟的一类全新的文学样式。所谓“书院记”,是指以书院为题材,以“记”这种体裁为形式载体撰写的文章,这类文章的题目往往标明“(重修

2、/重建/新建)某某书院记”。中国古代书院还有其他一些名称,如书堂、精舍、书舍、学舍等等,以“书堂记”“精舍记”“书舍记”“学舍记”等为标题的文章也在本文所论范围之内。当书院创办、修复、扩建或发生重大事件时,常有人为该书院撰写记文,因此书院产生之后,自宋至清,出现了大量的书院记,仅据《中国书院史资料》中收录的篇目初步统计就有900篇之多,这类散文不仅反映了书院的发展演变和历代教育观念、学术思想,而且也拓宽了“记”体散文的题材范围,折射出“记”文的变革与创新,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意义。    一、书院记的起源及其在宋代的发展概况    书院记的起源与书院有直接关系。

3、书院虽产生于唐五代,但数量不多,规模也无法与后代相比。宋代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且出现了一批影响深远的著名书院,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书院记诞生了。就目前所见,最早的书院记当为徐锴作于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年)的《陈氏书堂记》,此文记叙了陈氏家族创建书堂的起因、经过,以及书院的环境、规模、生源、建成后产生的效果等等,文字精练,开书院记创作之先河。  北宋(960—1127)书院记数量不多,但作者几乎都是大家名家,如徐铉、王禹偁、杨亿、石介等人。此期书院记篇幅较短,叙事为主,表现手法单一,内容往往是讲述创办或修复书院的过程,说明

4、撰记原因目的。南宋(1127—1279)出现了书院记创作的第一个高峰,仅目前所见南宋文人别集与地方志中所收书院记就有近百篇,而且有的名家撰写了多篇,如杨万里有两篇书院记,朱熹有四篇,刘辰翁有六篇。由此可知,书院记虽起源于北宋初期,但其大量创作却是在南宋。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北宋、南宋书院的发展情况具有极大的差异。《中国书院史》说:“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南宋时期的书院发展可谓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据《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统计,在整个宋代,新建(不包括兴复、改建的书院在内)书院共有124所,其中北宋时期仅有30所,占24.19%,南宋时期却有94所,占75.81%。

5、以上材料充分说明南宋书院的数量比北宋要大得多。书院是书院记创作的物质基础,没有书院就不可能产生书院记,北宋书院远不如南宋兴盛,所以书院记自然也就不如南宋那么多了。  南宋书院记与北宋相比,具有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诸方面:一是在内容方面,北宋书院记主要记叙书院的情况,南宋书院记内容则更为丰富,除了书院,还有阐述教育观点或学术思想的;二是在表现手法上,北宋书院记以叙事为主,叙述较详,南宋书院记则以叙事为框架,议论说理、写景抒情兼而有之,腾挪变化,更为灵活,文学性有所增强。      二、宋代书院记的时代特征    与前代“记”文相比,宋代书院记具有鲜明的时代

6、特征,体现了宋人突破前人的积极探索,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宋代书院记具有明显的议论化倾向。“记者,记事之文也。”“记,所以叙事识物,非尚议论。”从文章学角度来讲,“记”是以叙事为主要特征的,但发展到宋代却出现了大量以议论性为特征的“变体”。宋代书院记就具有明显的议论性,尤其是南宋后期,甚至出现了几乎全篇议论、“以论为记”的书院记,如刘辰翁的《武冈军沅溪书舍记》等。后来就有学者认为“学记”(包括书院记)是说理之文,如近代林纾《春觉斋论文·流别论》言:“学记则为说理之文,不当归入厅壁”(即“厅壁记”,为“记”体中的一类)。  (二)宋代书院记表现手

7、法趋于多样化,文学性有所增强。特别是很多作者能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腾挪变化,甚至还插入写景的文字,使文章更富有形象性。如叶适的《石洞书院记》先写郭君建书院的事迹,但在叙事中穿插了精彩的写景:“土开谷明,俄若异境,稍复深入,臻于旷平,则石之高翔俯踞,而竹坚木瘦,皆衣被于其上。水之飞湍瀑流,而蕉红蒲绿皆浸灌于其下。潭涧之洼衍,阿岭之嵌突,以亭以宇,可钓可奕,巧智所欲集,皆不谋而先成。”最后以议论作结,对郭氏子孙及其乡人提出希望。韩元吉的《武夷精舍记》前半部分叙事和写景参用,但以写景为主,形象描绘了武夷山景色,后半部分叙事和抒情、议论参用,反映朱熹带领弟子在

8、武夷修筑精舍群居而学的乐事,并抒发了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