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的抗日题材文学

论中国的抗日题材文学

ID:20242718

大小:5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09

论中国的抗日题材文学  _第1页
论中国的抗日题材文学  _第2页
论中国的抗日题材文学  _第3页
论中国的抗日题材文学  _第4页
论中国的抗日题材文学  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中国的抗日题材文学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中国的抗日题材文学  许多年来,无论是在讨论军事文学创作状态之时,还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某某周年的庄严日子里,我们都一直使用“抗日战争题材文学”的概念,从直接描写那场战争的相关作品入手,讨论这一特定题材领域文学的内涵和拓展。约定俗成,长期沿用,使我们对这一提法习以为常,缺少反思。但是,在我看来,有必要在“抗日战争题材文学”的既有观念基础上,建立“抗日斗争题材文学”的新观念,并且由此而生发出关于近代以来中国文学中一个新的重要范畴。而且,更为重要的,这不单是文学研究拓深发展的需要,还会对我们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重新考察百余年间的中日关系,考察百余年间通过文学作品所表达的中国民众对日

2、本军国主义的控诉和谴责,以及二战结束以后,对日本的经济、文化乃至军事扩张主义的愤怒心态,提供一种生动而丰富的样本。  “抗日战争题材文学”和“抗日斗争题材文学”,两者的差别,从字面上看,不过是一字之差,但是,在它们所指称的文学现象上,却有很大的不同。“抗日战争题材文学”,一般说来,它所涵盖的,是描写从1931年的“9·18”事变以来,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之间,中国军民抵御和反抗日本军队武装入侵的伟大斗争。但是,在更为宏观的语境中,这些只是“抗日斗争题材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从时间的长度和空间的广度而言,后者的范畴都要更为丰富得多,宏大得多。  20世纪的中国文学之

3、所以区别于中国古代文学,至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所表达的反抗帝国主义外来侵略、追求现代民族独立的悲愤心声,它的起点,同时也就是百余年间“抗日斗争题材文学”的起点,两者具有相当的重合,是后者为前者设立了文学新阶段的标记;反过来说,“抗日斗争题材文学”,在相当大的层面上,构成了百年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源源不绝地成为其重要的生长点。作为起始点,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及其悲剧性后果,极大地震惊了国人以及跨世纪的一代新型知识分子不以传统的科举进士之途效忠皇室,而以布衣之身和新学根基参与政治,由此爆发了“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运动;同时,甲午战争惨败和割让宝岛台湾,都激发了文

4、人墨客的惨伤情怀,产生了一批慷慨悲凉的诗词作品。丘逢甲的《春愁》、《往事》,黄遵宪的《哭威海》、《台湾行》,谭嗣同的《有感》,郑观应的《闻大东沟战事感作》等等,字字血声声泪,为20世纪中国文学揭开了沉重的序幕,也为其奠定了悲凉慷慨的基调。百年忧患,由此而生。随之而来的,是从秋瑾、陈天华、鲁迅一代,到李大钊、周恩来、郭沫若、郁达夫一代,忍辱含悲,远渡东瀛,向打败过自己的敌人学习,借助日本这块西方文化东渐的转运站,了解和学习西方现代思潮,并且成为20世纪决定中国社会和文化命运走向的政治巨人和文化大师。  在20世纪上半期,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发生的许多重大的社会事件和文学思潮,都是与

5、日本帝国主义鲸吞中国的行径和日军武力的步步进逼分不开的,都与抗日反帝的民族情绪和作家感遇密不可分。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吞并中国的罪恶行径日渐彰显,民族危机日渐深重,以唤起民众动员民众为己任的文学艺术,我们所论述的“抗日战争题材文学”创作,才日渐走向大众、走向工农兵,和人民大众实现了空前的结合。在巴黎和会上日本提出的掠夺中国政治经济权益的21条,直接触发了五四爱国学生运动,同时也激发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一批表达留日学生遭受日人轻蔑和辱弄的民族情绪的作品,如先生的《藤野先生》,郁达夫的《沉沦》,郑伯奇的《最初之课》等,所谓“读的是西洋书,受的是东洋气”,就是这种屈辱情绪的高度概括。20

6、年代中期的“五卅”运动,其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在上海的日本纱厂工人罢工遭到镇压、工人领袖顾正红惨死于日人的枪口下。时为中共高层领导人的瞿秋白,不但直接参与领导了上海各界的斗争,亲手创建了专为指导这次斗争的《热血日报》,还亲自创作了《救国十二月花名》孟姜女调、《大流血》泗州调、《国民革命歌》泗州调等通俗的说唱文学作品,为将革命理念与普通民众的接受水准相调适,为将先进的民族独立理想融入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中,作出了积极的探索。瞿秋白的这批作品,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实践文学大众化的重要成果,并且直接关联着20世纪30年代左翼作家的“文艺大众化”和40年代延安时期文学走向工农

7、兵的卓有成效的文学实验。近来有人从文学实验的角度论述文学和后来的工农兵文学的现代色彩,其实,在“文艺大众化”和“走向工农兵”的文艺努力背后,起最重要的推动作用的,却是面对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的迫切需要。  这样,在“抗日斗争题材文学”的创作中,就出现了一个在中外文学史上都至为罕见的现象,就是全民族戮力同心、共御外侵所产生的广泛的参与性。在抗日战争期间,上至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层,下至普通的抗日民众,都曾经采用文学创作的手段,表达其同仇敌忾、捍卫民族独立的坚定意志。朱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