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起重事故案例图片讲解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起重事故案例起重机械是机械设备中蕴藏危险因素较多,易发事故几率较大的典型危险机械之一.国内外每年都因起重设备作业造成大量的人身伤亡事故.经多年多起起重事故实践证明,绝对避免起重事故是不现实的,积极防范力求减少与避免起重事故灾害发生是每一个从事与起重机械有关人员的神圣职责,首先最有必要的是要掌握起重事故的类型特点,发生事故的原因,才能制定出防范事故发生的措施.作为各种类型起重机的操作者--起重司机必须能充分了解起重机械常见事故的特点,掌握起重机易发生事故灾害的要领是当务之急.以下是几种常见事故灾害的的发生状况及防灾对策.引言案例1轻载型流动式起重机碰触特别高压电案例2操作者无法看见吊挂人员
2、指挥而造成事故案例3吊挂用钢索与被吊物锐角接触摩擦致断裂案例4柱子因吊升摇动断裂翻倒案例5无防脱钩装置,钩环脱离吊钩而造成事故案例6钢丝网于钩寡处破坏,致钢丝网落下汽车式起重机(起重量为3吨)高压电线13800V表面有水的木材铁丝网受害者触电事故1灾害发生状况接触采用绝缘套管指派作业指挥监督人员防灾对策经验教训:1作业现场安全指挥混乱.2作业人员自身警惕性差.!污水处理装置(1.5吨)操作人员无法看到吊挂人员指挥,安全装置失灵,起绳过卷扬造成钢丝绳断裂.吊钩脱落受害者2断绳事故灾害发生状况严禁作业人员站到重物有可能掉落的位置每年每月检查应落到实处,发现有问题是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加以维修.流
3、动式起重机操作人员及吊挂作业人员应具备合格证照.防灾对策经验教训:1作业时,操作人员身处危险区域2定期对机构的检查不够认真.3作业人员没有取得作业的资格.!流动式起重机起吊载荷约为10吨的平台被吊物(装卸平台3.6吨)吊挂用钢丝绳直接与被吊物锐角边接触摩擦致断裂,造成一人死亡3绑扎方法不当造成的事故灾害发生状况死亡钢丝绳与被吊物锐角边接触点,应使用适当材料加以保护.吊挂角度应在60度以下,以免超载被吊物安定前,禁止人员靠近适当材料防灾对策经验教训:1钢丝绳与被吊物的锐角边直接接.2钢丝绳的夹角过大.3重物吊运时,操作人员距重物太近.!因房屋主构件与其他构件纠结,使用起重机吊挂摇动使其分开
4、断裂柱子因吊升摇动,于焊接处断裂翻倒砸到旁边作业者腹部,当场死亡4绑扎位置不当造成事故灾害发生状况起重吊挂作业应考虑被吊物的重心位置,以避免重物倾斜.应防止被吊物因吊产生过大应力造成焊接部位断裂禁止人员进入被吊物掉落可能发生撞击的作业范围防灾对策经验教训:1没有考虑焊接部位的受力.2绑扎时,没有考虑到重心位置.3作业人员警惕性差.!5脱钩事故钩环无防脱钩装置为使圆盘靠近墙面,三人推圆盘的下部重伤死亡灾害发生状况设置吊钩防脱装置使用专用的金属置放架禁止人员推动吊装过程中的重物防灾对策经验教训:1无吊钩防脱装置.2没有合理的使用置放装置.3.作业人员推动吊装过程中的重物.!6吊装方案不正确发
5、生事故吊装物(钢丝网约1吨)吊挂物吊挂绳为带副钩的绳索吊挂时用小钩钩住最下层钢丝网的钢丝上吊钩上升过程中重物失衡钢丝网于钩挂处断裂,钢丝网脱落灾害发生状况作业人员应受训合格,确认钢丝绳的强度,并且作业时要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吊挂重物时,每侧要用两条钢索,并且重物要确实捆绑,重物的锐角边与钢丝绳接触处要用保护材料防灾对策经验教训:1操作时没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2吊装方案不正确.3吊挂绳索与重物的锐角边接触.!物的不安全因素:领导不重视安全教育,贯彻各种安全法规不力,管理混乱,制度不严,设备维护保养不良安全装置不全不完好等.小结通过以上六个案例的分析可知,这些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事物的不安全
6、因素和人们的不安全行为共同作用所引发的结果.人的不安全行为有:操作者违反安全操作规程,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等“三违”不安全行为所致.为了避免悲剧的再度发生,应做到如下几点:1各级领导应认真贯彻和严格执行各种安全法规.2加强对全员职工的安全教育和特殊工种的培训工作,取得合格证并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3各种作业人员本身应增强对安全的高度重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群体相互保护意识.4作业现场必须设专职安全监督员,环视四周,纵观全面,可随时发现和消除不安全因素,制止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因素:领导不重视安全教育,贯彻各种安全法规不力,管理混乱,制度不严,设备维护保养不良安全装置不全不完好等.小结
7、通过以上六个案例的分析可知,这些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事物的不安全因素和人们的不安全行为共同作用所引发的结果.人的不安全行为有:操作者违反安全操作规程,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等“三违”不安全行为所致.为了避免悲剧的再度发生,应做到如下几点:1各级领导应认真贯彻和严格执行各种安全法规.2加强对全员职工的安全教育和特殊工种的培训工作,取得合格证并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3各种作业人员本身应增强对安全的高度重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群体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