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232930
大小:5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1
《美国的“世界使命”何去何从?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美国的“世界使命”何去何从?黑格尔说过,历史上重大事件都出现过两次。恩格斯补充说,第一次以正剧方式出现,第二次是以喜剧形式出现。哲人对历史洞若观火,因为有了拿破仑一世威武雄壮的正剧,于是引出了拿破仑三世啼笑皆非的闹剧;因为有了气吞千古的罗马帝国,于是引来不伦不类的“神圣罗马帝国”。 但美国的崛起似乎打破了上述的历史规则,因为它正偏偏以“第三罗马帝国”的姿态出现在世界历史上。 美国是否属于那个在世界历史过程中,经过了古罗马帝国(正)、神圣罗马帝国(反)后而成为被叫做“美国”的事物?笔者曾就此询问过来访的一位美国学者,对方回答说:“是的,美国
2、人对这点充满信心。” 这位学者的回答无疑会让人想起斯宾格勒的狂言:德国民族是西方历史上最后一个民族,在文明发展内在形式的三个阶段中,命中注定要去完成最后一个伟大的阶段。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惨败,德国人已失去了这种感觉,而进入21世纪后,美国人却开始有了这种感觉,并且越来越强烈。 罗马帝国、马其顿帝国与唐帝国 在西方学者巴洛看来,“整部罗马文明史无非是罗马精神的发展史,自我实现史……” 巴洛认为古罗马帝国的强盛经历了这样一个心路历程:在其整个历史过程中,罗马人敏锐地认识到,在人类之外存在着单独或集体的“力量”,对此人类决不可忽略。如果人类
3、拒绝这种“力量”,则将招致灾祸;如果勉强服从,则也将成为其牺牲品;如果乐于服从,人类则会发现自己可以成为这种“力量”的合作者———通过合作,人类可以了解这种“力量”的趋势甚至目的。心甘情愿的合作会带来一种献身观念;当目的变得越加清晰,献身者将感到自己就是推进这些目的的代言人或工具;换句话说,这群人将意识到一种“天命”。 这,就是罗马从台伯河之畔的“七丘之盟”发展到奥古斯都屋大维时代的精神之旅。 岂止是罗马人,古代强盛的文明大都经历了同样的精神历程,强大的国家和文明都具有敬畏自身以外的“力量”并服从这种“力量”的特征。这种力量也许来自宗教、
4、世俗信仰、理想或理念等,但发现它的国家及国民对之敬畏、服从,奉之如“绝对命令”,并以使命感的形式出现于历史上。 在古希腊,“人类之外的力量”以“理想国”的理念呈现于世,其现实中的执行者是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他一生深受两本书的影响,一本是《古希腊神话》,另一本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前者使他产生征服世界的野心,后者使他产生建立“实现正义公道而至于至善”的世界理想国的强烈冲动。为此他开始了军事远征,从他对被征服者的宽阔胸襟以及一系列四海一家的政策表明,那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军事远征是理想主义谱写的历史绝唱。 从已发现的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由
5、于家族和老师的因素,亚历山大很早就感觉到“人类之外的力量”,并一直对之保持敬畏和服从,最终视将之推诸四海为自己的使命。所以,不是亚历山大把希腊文明的力量表现到极致,而是附身于亚历山大的希腊文明精神激发出了希腊文明的伟大力量。 东方也有一位具备“四海一家”胸襟的君王,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历来史家多以政治权谋解释他的贞观之治,忽视了李世民精神境界与其丰功伟绩的关系。贵族出身和突厥血统以及少年不凡的经历,使他较早地感悟了“王道”和自己的使命,对这一“力量”的敬畏和服从使他对人类的认识超越了历代君王,“华夷一家,爱之如一”!以天下父母自居的使命使他
6、胸襟开阔,气度非凡。 东突厥颉利可汗屡屡威胁中原,曾率军直抵渭水北岸,数年后战败被俘后,太宗好生养之。在李世民的眼里,颉利可汗是一需管教的顽皮孩童。太宗敬畏“王道”,崇尚尧舜文王周公之道,把唐初带入文明盛世。 伟大文明和国家的兴起关键,在于其精神领域是否出现了被人们自觉服从的“神圣力量”,是否出现这种“力量”的代言人和执行者,是否出现了符合正义的使命意识。这些都是文明和国家兴起的精神要素。 人类集体之外的“力量”曾以“敬德保民”的王道理想出现于早期黄河文明,并接通上天、借助神灵,约束着古代中国的君主们。 美国的精神之旅 在短短两百多
7、年的时间里,从13个殖民地发展到今天规模的美国,也正是在重复着历史大海中潮涨潮落的现象,就像“七丘之盟”发展到罗马帝国、“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取天下。 不过美国人敬畏和服从的“力量”与众不同,既不是“理想国”,也不是“王道”,而是“自由”、“人权”、“民主”等一整套理念组合。 更不能忽略的是,他们相信上帝,打开了世俗理念与宗教境界的通道,为世俗理想找到了宗教归属。这样,世俗与宗教形成浑然一体的“力量”,美国人敬之、畏之、服从之、心向往之、神驰往之。 战争是国家、民族乃至文明的试金石。从美利坚的精神发展来看,独立战争是为自由而战,内战
8、是为人权而战,这两场“安身立命”的立国之战已经为美国的精神追求、使命意识和献身目的奠定了基础并暗示了方向。借助两次世界大战,克服了“门罗主义”、“孤立主义”的小家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