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224223
大小:13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11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福建省政和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分值:150分时间:15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敕造(chì)瘦削(xiāo)两靥(yè)轻拢慢捻(nián)B.监生(jiān)惫懒(bèi)崔嵬(wéi)拗他不过(niù)C.孝悌(tì)蹙缩(cù)贾人(gǔ)磨牙吮血(shǔn)D.洿池(kuā)悚然(sǒng)猿猱(náo)鸡豚狗彘(zhì)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足见贾
2、府金玉之多,简直达到了汗牛充栋的地步。B.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不以为意,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C.“安史之乱”造成了社会满目疮痍、人民生灵涂炭的局面,杜甫一家被迫辗转流离,漂泊西南。D.《红楼梦》续书不少,但大多是狗尾续貂之作,其艺术成就与原著不可相提并论。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的一项是()A.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讲述了一位老人桑地亚哥独自一人出海捕鱼,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与一群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最终拖回来一条只剩下一副巨大骨架的大马林鱼。B.在电影《祝福》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祥林嫂捐
3、了门槛之后,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C.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峰,具有积极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D.《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认为,流行语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传递社会“正能量”,合乎汉语语法规范,既要有流行性,也要有创新性。4.填入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①顺着眼②乌裙③月白背心④脸色青黄⑤眼角上带些泪痕⑥蓝夹袄⑦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A.⑥③②①⑤④⑦B
4、.⑥⑤④⑦②③①C.②⑥③④⑦①⑤D.②③⑥①④⑦⑤8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全都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①第三个(惜春)身量未足,形容尚小;②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B.①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②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C.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②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尝跂而望矣跂:提起脚后跟B、
5、声非加疾也疾:用力C、而绝江河绝:横渡D、锲而不舍锲:刻7.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B、君臣固守以窥周室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合纵缔交,相与为一8、下列各项中词类活用现象与其它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A.外连衡而斗诸侯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C.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D.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9、对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雍州之地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未之有也 ⑤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A.①②⑤/③/④ B.①③⑤/②/④C
6、.①②/④/③⑤ D.①②/⑤③/④10.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D.非我也,兵也1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8A.《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B.《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自其弟子之手。C.《过秦论》选自《新书》,作者贾谊,西汉人。“过秦”即指出秦的过失。D.《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字退之,欧阳修称他“文起八代之衰”。12.江山也
7、要文人捧;文人的事迹和歌吟,往往能给某个平凡之处平添无限的人文情趣。下列各项中的对联,适合悬挂在江西九江琵琶亭的一项是()A、歌咏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B、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C、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雨夜;荻花瑟瑟,魂消明月绕船时。D、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书,安得先生到此;人心归正道,只须八个月,至今百世师之。二、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10分)(一)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的部分。(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孟子《寡人之于国也》)(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3),
8、无复鸡人报晓筹。(李商隐《马嵬》)(4)画图省识春风面,。(杜甫《咏怀古迹》)(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6),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贾谊《过秦论》)(7)杜甫在《登高》中发出“,”的感慨,是对其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8)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