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ppt课件]

从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ppt课件]

ID:20182756

大小:641.56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8-10-11

从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ppt课件]_第1页
从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ppt课件]_第2页
从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ppt课件]_第3页
从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ppt课件]_第4页
从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从教学研究到科学研究与呼市教研室课题组同仁交流学习体会内蒙古教育科学研究所刘彦泽关于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九大核心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共有23个基本要点、70个关键表现。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全球众多国家普遍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一个根本原因;二是贯彻党和

2、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整个教育战线一以贯之的要求,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三是从上世纪末以来,在我国持续推进的课程改革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依然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实现由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传授为导向的课程和教学方式转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的课程和教学方式,依然任重道远。核心素养是怎么提出来?三个学说:1、人格构成与发展说:基础教育是奠定每一个儿童学力发展和人格发展的基础,人格发展是首要的。人格由四层要素组成的金字塔结构:一层是志向,包括冲动、愿望、兴趣、能力倾向、理想、世界

3、观和信念等;二层是经验,包括知识、技能、熟练和习惯等;三层是反映,包括情绪、感觉、思考、体悟、感情、意志和记忆等;四层是气质,包括性别特质、年龄特质、病理学变化和身体变化等。人格学说为我们思考基础教育提供思想参考。学校教育要从儿童人格成长的角度,不是局限于一门学科的知识,而是有长远的展望,寻求课程与教学的改进,思考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包括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同理心和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学会发展(learning to be),包括促进自我实现、丰富人格特质、多样化表达能力和责任承诺;学会改变(le

4、arning to change),包括接受改变、适应改变、积极改变和引导改变。关键能力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5年提出,知识社会要求三种关键能力:第一种关键能力是交互作用地运用社会、文化、技术资源的能力,包括运用语言、符号与文本互动的能力,如阅读素养、数学素养;运用知识、信息互动的能力,如科学素养;运用科技互动的能力。第二种关键能力是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人际互动的能力,包括同他人建构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管理与解决冲突的能力。第三种关键能力是自立自主地行动的能力,包括在广泛脉络情境中行动的能力;设计并执行人生计划、个人计划的能力;表达并维护权利

5、、利益、责任、限制与需求的能力。三是八大素养说。欧盟2005年发表的《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架构》正式提出终身学习的八大核心素养:母语沟通,外语沟通,数学能力及基本科技能力,数位能力,学会如何学习,人际、跨文化与社会能力及公民能力,创业家精神和文化表达。同时提出贯穿于八大核心素养之中的共同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等。3、学校愿景研究,勾勒未来学校的图景学校不是官僚机构,不是公司,不是军队。学校是以知识与技能为媒介,师生在互动关系之中,生成各自的意义、相互交换,创生新的学校文化的学习共同体——这就是国际基础教育学校愿景研究得出的结论。作为学习共同体,学校

6、的教育使命是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求得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多元智慧的存在,没有高低贵贱之别。这种学校寻求不同个性的交融、多元声音的交响,寻求“和而不同”的世界。一些校长和教师张口闭口“拔尖子、选苗子”,却又口口声声“教育公平”。作为学习共同体,学校的改革旨在通过国民教育的正式课程来铸造未来国民的核心素养。如今,被誉为21世纪课堂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布劳恩(A.Brown)倡导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原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自我学习的设计者,是积极参与自我学习的学习者。学生自身积极地尝试方略、保障学习,设置反思自己的理解过程的机会。为了求得更好的理解,学生

7、也进行相互监督。参与并实践真正文化活动的共同体。参与有真正文化意义的活动,展开使儿童实践与成人实践贯通起来的活动。超越班级屏障,参与活动。学生投身于具有学习价值的探究活动,为自己的事情作出选择。脉络化、情境化的学习。明确活动的目的,在行为中思考,反复参与尝试。研究者或是教师实际地体验想象的世界,并且展开应答性评价。授课计划灵活应变。依此愿景,未来的学校是一种“超越学校的学校”。从根本上来说,承担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不是每一位教师,而是整个教师团队;不是每一间教室,而是整所学校;不是每一所学校,而是整个社会文化。佐藤学说,“所谓‘好学校’,绝不是‘没有问题的

8、学校’,而是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面对‘问题’、齐心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