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类培养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基于分类培养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ID:20164009

大小:82.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10

基于分类培养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_第1页
基于分类培养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_第2页
基于分类培养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_第3页
基于分类培养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_第4页
基于分类培养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分类培养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分类培养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摘要:高校人才分类培养制度具有聚焦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重塑人才培养行力和建立基于差异的人才培养筛选机制等特点。本文围绕人才分类培养的目标,对标国际一流大学,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着重研究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分类培养上的组织构建、措施举措以及形成过程;并且以北航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本科生分类培养为例,深入探究目前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而为本科生分类培养为目标的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指导、决策参考与政策建议。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

2、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关键词:人才分类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国际化的口益深入,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和高校的共识。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同时还要“进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方成方规律,深化教育教学

3、改革,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在纲要中,己明确指出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因材施教。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近几十年中,许多高校都在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模式,并在培养理念、培养模式以及课程体系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与改革。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系统的“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的有效机制和体制,本文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为例,从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和实践探索等方面进行Y积

4、极的研究和尝试。一、人才分类培养的理论研宄1、人才分类培养教育学理论和发展历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织载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从遵循人才培养的教育学理论,即要使培养的人才达到一定的标准和规格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办事,这些规律主要涉及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论、教学论、德育、体育和美育等等方面。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满足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要求,满足学生对个性发展及多样性的追求。因此,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对整个高等教育而言不应是单一的,对一所大学而言也不应是单一的目标。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能够

5、解决社会需求的多样性与培养模式的单一性的矛盾、高等学校的多样性与培养模式的单一性的矛盾、学生特点的多样性与培养模式的单一性的矛盾。而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就是实施“分类培养”。所谓分类培养,就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与多样性选择的要求,通过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组织管理模式,使得学生能够自由选择适合于自身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及社会需求的专业或学科学习并完成学业的人才培养方式。我国古代对于人才的培养就注重分类培养,北宋程颐曾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

6、随着时代的发展,“因材施教”由原来的教学方法逐步提升为一种人方培养的理念。不仅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更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具有非常丰富的现代价值。我国高等教育初期,大学课程始终与专才教育相联系,1952年院校调整之后,我国高等教育以培养专业人才为需求,形成了结构严密的体系,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上,高校采取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模式,培养了大批专业型技术人才,但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方面培养。从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丙方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逐步显现,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

7、养理念也不断发展,各高校纷纷进行了学分制教学改革,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尊重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等进行选课,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各个高校改革的程度不同,学生培养类型单一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过多地强调人才培养的统一性。在课程体系上,同一专业使用相同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课程的选择、内容的安排、教学的进度、教学的方式均是高度统一。人才培养的趋同现象必然造成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不强。2、人才分类培养的特点和内涵(1)聚焦“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分类培养是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出发,

8、细化人才培养规则。不仅涉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涉及“学生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一方面,高校所培养的人与社会所需的人是否一致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高校必须为社会提供服务以获得资源:另一方面,“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关注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