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157790
大小:5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09
《重构城市空间的地域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重构城市空间的地域文化:城市的传统地域文化随着现代城市运动的兴起而变得衰弱和逐渐丧失。本文通过探讨城市地域文化丧失的原因,认为强调公共空间的精神属性是传承城市地域文化的主导因素,而“场所理论”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是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重构城市空间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地域文化传承精神属性场所理论以人为本 城市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建筑与城市空间的结合,城市是由故事和自己的文化组成的,没有保留历史痕迹而只有单调的都市形态的城市,给人的感觉只能是“失忆”的、苍白的。这都是忽视城市生活品质,忽视城市地域文化的后果。我国用二十几年的时间走过
2、了西方国家经历了几百年的城市发展阶段,在感叹城市建设高度发展的同时,一个个似曾相识的“克隆”城市公共空间,也确实让我们忧心忡忡。 城市地域文化的丧失 城市的地域文化是一个城市诞生和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阶段留存下的历史印记,是城市特质的重要组成,是城市区分彼此的重要标志。 中国有许多历史文化名城,保留了很多历史遗迹,它们见证了城市的过去和现在。但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使得旧城被破坏殆尽,城市传统的景观及文化遗产遭到破坏,而新城的建设却是杂乱无章、千城一面,城市文脉遭到破坏。 以北京为例,在明清遗留的城墙被拆毁后,老北京城其实已经不
3、复存在,到如今,老北京的基本组成单位——胡同,也被现代社区分割包围,完全丧失了街区的完整性,同时原始的胡同生活也被改变,胡同中最鲜活的内容已经被抽空。即使出现了一些传统建筑的仿制品,但也和传统的城市地域文化毫无关联,城市文脉已被完全割断。 于是在看了巴黎古色古香的爱丽舍大道,看了佛罗伦萨老城统一的红屋顶,看了威尼斯水与中世纪建筑相得益彰之后,再看看我们的首都——北京不由让人心寒。曾几何时,北京雄伟的城墙,各具特色的九大城门,都是北京城的标志,而现在大多都成了人们永久的回忆。当人们欣喜于北京的“繁华”、心醉于北京的灯红酒绿时,有多少人意识到我们丢掉
4、的是城市的灵魂。 城市公共空间的精神属性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到二十世纪中叶,为了解决大工业生产以来城市人口的激增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欧洲曾对城市规划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出现了巴黎改建、美国方格形城市,以及花园城市、工业城市等设想方案。这些方案都把重点放在解决城市功能问题和改善生活环境问题。这种思路同时代的建筑设计思潮相一致,都属于典型的功能主义。但这种功能主义完全忽视了居民对城市空间的心理及社会交往方面的诉求,城市公共空间的精神属性被忽略了。 雅各布斯在其名著《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认为,城市永远不会是“艺术品”,城市只是“生动、复杂而积
5、极的生活本身”。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富有生气的城市空间并不是由物质因素决定的,它的本质在于满足人们心理诉求之后,人们的相互交往和丰富的激情感受。城市的精神属性应该由人的心理需求所决定,而人的心理需求包括城市居民的相互交往及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安全感。从城市角度看,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还一定程度上建立在这个城市的历史上。 3.场所理论在城市空间设计的应用 现代场所理论认为,场所是由具体的物质、形状、肌理、色彩构成的,这些元素共同构成空间环境的特色。同时场所理论把对人的心理需求、文化、社会等研究也加入到城市空间的探讨之中。场所精神依赖于具体的空
6、间结构和抽象的称之为“氛围”的空间性格,对应的是多样性和不同的地域文化,但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对场所精神的理解不同。好的场所应该能够使人感知并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归属感。 场所理论强调直接回到真实的世界中,找回失去的场所的存在和整体性,找回失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生活重新具有真切的意义。 不同的城市由于历史、性质、规模、文化、区域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性格和风格。不同的城市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也构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同一城市中不同的空间场所,由于功能、规模的差异以及人们活动类型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场所精神。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不
7、应该“千篇一律”,而应“因地制宜”,将城市特有的人文、自然、经济、历史、地形和传统文化作为创作源泉,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的地域文化资源,将城市的各种物质、文化特色融入到空间的构成元素,形成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主题。 例如北京的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元大都遗址作为北京城市发展的见证与实物遗存,是北京城市文脉的重要实迹,城垣遗址公园将休闲、文教、娱乐等不同功能融入其中,与遗迹和文化小品相结合,既为居民提供了兼容性很强的活动场所,有时对北京城历史的重现与延伸,成为大众再生历史记忆的纽带与触媒、集体记忆的载体。这样的城市空间丰富了城市的精神内涵,使身处其中的人们
8、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成为人们的记忆符号,是充满活力和人性化的空间。 4.“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的设计原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