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植保(病虫)解决方案

小麦植保(病虫)解决方案

ID:20142568

大小:8.06 MB

页数:39页

时间:2018-10-08

小麦植保(病虫)解决方案_第1页
小麦植保(病虫)解决方案_第2页
小麦植保(病虫)解决方案_第3页
小麦植保(病虫)解决方案_第4页
小麦植保(病虫)解决方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麦植保(病虫)解决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麦一生概述小麦的一生是指从种子萌发到产生新种子的过程。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自然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小麦的生育期也不尽相同。秋播小麦大多在230-280天,春播小麦一般为100-120天。 小麦的一生要经过一系列器官的特征、特性变化。这些变化都是小麦内部遗传特性、生理特性和外界栽培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小麦的产量就是在这个中最后形成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小麦产量行程的规律,必须对小麦产量行程的生长发育基础作全面的了解。小麦的生长发育(概括)两大发育特性-―感温特性与感光特性;三大生长阶段――营养生长阶段、生殖生长阶段、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阶段;十个器官形成的生育时期――种子萌发、出苗、三叶、分蘖、越

2、冬、返青、起身、拔节、孕穗、开花、抽穗、成熟,春小麦还有越冬与返青过程。小麦的株体结构的基本构型为:根--吸收部分;茎--支持、输导、贮藏部分;分蘖--贮藏分枝部分;叶--同化部分;穗--生殖结实部分。一、小麦锈病小麦锈病有条锈病、杆锈病和叶锈病三中,是小麦上一类古老、分布广泛和为害严重的病害。全世界凡有小麦生长的地方,几乎都有一种或几种锈病的发生。小麦三种锈病在我国各麦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而严重,其次是小麦杆锈病和叶锈。防治的重要性防治的重要性大量掠夺植株体内的养分和水分干扰和破坏植株的正常生理功能,是呼吸作用增加,光合作用降低叶绿体被破坏,有效光合面积减少。表皮

3、组织受到破坏,使其蒸腾量增加,失水严重最终造成籽粒秕瘦、产量降低、品质变劣。(1)小麦条锈病小麦条锈病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华北麦区。一般发病越早且损失严重,重者可减产80%以上。症状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也可发病。初期在病部出现褪绿斑点,以后形成鲜黄色的粉疱,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的条状疱斑,即冬孢子堆。低温病害,典型的喜凉怕热发病规律陇东、陇南青海东部及我国四川西北部秋季越夏的菌源随气流传到我国冬麦区后,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侵染越夏侵染秋冬苗可以越冬春季侵染流行越冬从山东德州,经石家庄、山西介休至陕西黄陵越冬

4、很低春季侵染(2)小麦叶锈病小麦叶锈病发生于西南、华北、西北东北麦区。对小麦生长发育造成的影响与条锈病相同,但其发生更为普遍。症状发病初期出现褪绿斑,以后出现红褐色粉疱(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橙褐色,在叶片上不规则散生。后期在叶背面和茎秆上长出黑色阔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埋于表皮下的冬孢子堆,其有依麦秆纵向排列的趋向。发病规律春季产生夏孢子随麦苗越冬侵染秋苗各地越夏自生麦苗越夏小麦(3)小麦杆锈病小麦秆锈病主要发生在东北、西北、内蒙古等地春麦区,以及长江流域、华东沿海和南方各省冬麦区。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决定于发生早晚和轻重,发生特早减产最多时可达74%-84%。症状为害部位以茎秆和叶鞘为主,也

5、为害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到狭长形,红褐色,不规则散生,常合成大斑,孢子堆周围表皮撕裂翻起,夏孢子可穿透叶片。后期病部长出黑色长椭圆形到狭长形、散生、突破表皮、呈粉疱状的冬孢子堆。发生规律越夏侵染麦苗小麦越冬长江以南随季风向北越冬麦类白粉病在全国各麦区均有分布,是目前小麦上的主要病害。小麦发病后,光合作用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成穗数、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特别严重时甚至造成小麦绝收。二、白粉病症状叶片上起初产生黄色小点,后扩大成圆形或长圆形病斑,上有灰白色粉状霉层上可散生黑褐色小点(小囊壳),病斑可连片,导致叶片变黄或枯死。病原:小麦白粉病病原菌是一种专性寄生真菌,属子囊菌亚门,核

6、菌纲,白粉菌属。(左图和中图为孢子堆,右图为子囊壳。)发生规律小麦白粉病菌分生孢子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如高海拔地区)浸染自生麦苗或夏播小麦,冬小麦出苗后,来自自生麦苗上的分生孢子或越夏子囊孢子经气流传播到麦苗上,造成浸染,并以分生孢子形态或潜伏于小麦组织内的菌丝越冬。小麦白粉在0-25均能发展,在此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发展速度加快,温度高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入,阴天多,病害发生重。氮肥施用多、种植密度大等有利于病害发生发展。三、小麦赤霉病在全国各麦区都有发生,一般流行年份可减产5%-15%,而且病麦中还产生对人畜有毒的物质,严重影响小麦品质和利用价值。症状小麦在抽穗扬花期受病菌浸染,先在个别小穗上

7、发病然后沿主穗轴上下扩展至小穗病部褐色或枯黄,潮湿时可产生粉红色霉层潮湿时可产生粉红色霉层(分生孢子)空气干燥时病部和病部以上枯死,形成白穗,不产生霉层,后期病部可产生黑色颗粒(即子囊壳)。病原:引起麦类赤霉病菌很多,但多少认为主要是,子囊菌亚门,球壳菌目,禾谷镰刀菌。发病规律小麦赤霉病菌在土表的麦类、稻桩或玉米秸秆等作物残体上越冬,春季形子囊孢子,经气流传播至小麦穗部,从花药侵入造成浸染。病害发生受天气影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