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探析中医内科脾肠病症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析中医内科脾肠病症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湖南省冷水江市布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湖南冷水江417500【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中医内科脾肠病症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于2014年3月-2015年3月中医内科接受治疗的140例脾肠病症患者作研宄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68例和观察组72例。对照组予以丙药对症治疗,观察组予以中医辨证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2°/。,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5.3%,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脾肠病症疾病特点,采用中医内科辨
2、证施治方案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牛.存质量。【关键词】脾肠病症;中医脾肠病症在中医属于“胃痞”、“胃脘痛”范畴,釆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案,对改善预后有非常重要的价值[1]。木研究选择于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接受治疗的72例脾肠病症患者采用中医内科辨证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接受治疗的140例脾肠病症患者,男62例,女78例;年龄28〜80岁,平均(55.2±2.1)岁,与《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相关规定符合,均符合下列入选标准:上腹部反复性
3、或持续发作的不适,括反酸、恶心、胀气、呕吐、早饱等症状,症状累计>3个月。经实验室、影像、临床检查,将器质性病变排除。观察组72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29〜80岁,病程3〜9个月;对照组68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为28〜78岁,病程4〜12个月。随机按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68例,组间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维生素B120mg/次,3次/d;雷尼替丁150mg/次,2次/d;吗丁啉10mg/次,3次/d,均为口服。观
4、察组采用中医内科辨证方案治疗,具体包括:中药口服:槟榔15g,云木香8g,党参2Og,茯苓20g,厚朴15g,白术2Og,枳实2Og,炙甘草12g,干姜8g,麦芽20g,水煎服,1剂/d。针灸:依据中医针灸理论,取气海、中脘、足三里行针灸治疗,阴陵泉、内关、公孙穴可配合行针刺治疗,1次/d。针对脾肠甚虚者,对相关部位行推拿按摩操作,1次/d,取药膏于脾肠部外敷。两组均以3Od为1疗程,对预后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加以比较。1.3效果评定[2]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随访2个月未见复发;冇效:部分症状消失,临床症状减少;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反应。1
5、.4统计学方法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比较行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观察组选择病例临床总冇效率为97.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见表1。3讨论中医内科观点认为,脾肠病症是指在脏腑失调、外邪侵入、情志不遂、内伤饮食等病因诱导下,于肠道、脾胃、食管发生的一组病症,具奋较高发生率,发病机制及病因复杂,易反复发作,西药尚无确切治疗方案[3】。本研究选择的病例均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肠症结的患者,以厌食呕吐、胃痞隐痛、嗳气不爽等为临床主要表现[4-
6、5]。本研究中观察组选择的中医组方药物特性包括:槟榔味辛、苦,性温,在腹脘胀痛、消积食滞中应用;云木香味辛、苦,性温,用于行气止痛、健脾消滞、理气疏肝;茯苓味甘,性平,微酸,以宁心安神,健脾和胃;厚朴味辛、苦,性温,以行气消滞、降逆平喘;白术味甘苦,性温,可燥热利水,健脾益气;枳实味辛、苦,性寒,可作用于停滞内停,痞满胀痛;炙甘草味甘、性平,用于脾胃虚弱,可补脾和胃;干姜味辛、性热,可燥湿通脉、温肺化饮、温中散寒;麦芽味甘、性平,可行气消食、健脾开胃[6】。上述配方中,党参为君药,可除烦渴、和脾胃、补中益气,用于调补,是针对胃虚气弱治疗的
7、最根本药物;臣药为白术,可消食除痞、扶植脾胃,对食少腹胀有改善作用;而炙甘草为使药,可调和诸药,补脾益气,除腹胀满。中药以补益脾气为主要目的,活血、行气作辅助治疗,符合辨证观点[7]。本研宄取气海、中脘、足三里穴行针灸治疗,取阴陵泉、内关、公孙穴配合针刺治疗,针对脾肠甚虚者,对相关部位施以推拿按摩,动静结合,使预后明显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选择病例临床总冇效率为97.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与西医单纯对症治疗比较,中医辨证施治的优点在于使患者的诊疗积极性得以调动,将心理、社会、生
8、物医学等资源充分结合,达到共同治疗疾病的目的。综上,依据脾肠病症疾病特点,采用中医内科辨证施治方案治疗,包括中药、针灸、按摩等方法的运用,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参考文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