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107974
大小:5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09
《法学教学方法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法学教学方法探讨:法学教学方法一直是法学教育界重点关注的话题,从信息学这个新的视角进行探讨会得出一些新的见解。法学教学其实是一个法学信息传递的过程,基于法学信息具有专业性、逻辑性、私人性、价值性和实践性的特征,法学信息传递如若有效必须满足:信息传播者可信赖性、信息可理解性和有趣性。相应地,改善教师传递法学信息的教学方法就应当从“提高教师运用‘共有知识’的能力”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法学信息传递教学方法 :G642:A:1672-1578(2011)10-0074-02 法学的教学过程,从信息学角度而言,可以看作是传递法学信
2、息的过程。教师讲授法学知识就是输出法学信息,学生学习法学知识也就是输入信息。于是,“如何改善教学方法使法学教学效果更好”这个命题就转化成了“教师如何输出法学信息更有利于学生的信息输入”。对这个问题的解答首先得弄清楚法学信息本身有何特点。 1法学信息的特点 1.1法学信息具有典型的专业性或者说是职业性 法学信息系统由众多专业术语和不少法律模型构成。虽然从文字表达上看,法律文本是由普通的文字构成,任何人都可以阅读和理解,但是只有具有法律知识背景,或者具有相同的法学理论视界的人才能比较正确地理解其意义。从此意义而言,法学教育的一项重
3、要功能就是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准确的法学信息系统。 1.2法学信息具有逻辑性 法学是逻辑之学,因此逻辑思维在法学信息传递中非常重要。庞大数量的专业术语之间不是零散无序地排列,而是逻辑地联系着。法律文本内外也都有着逻辑自洽性。如一国宪法与部门法以及部门法之间往往按照价值位阶来确定相互关系;而一部规范性的法律文件内部也并不是将全部法条机械、散乱地排列组合,其法律原则与规则,法律规则之间存在着许多的逻辑关系。 1.3法学信息中除了显性信息之外还有许多“私人信息”(或称“意会信息”) 法学显性信息通过信息的输出和输入过程就可以掌握,
4、但是私人信息除了正确的输入之外,还需要学生自己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是一个更高级的意会阶段。从法学教育上讲,培养合格的法律人,使学生像法律人那样运用法律思维思考问题,除了传授显性信息之外,还得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悟”的能力。 1.4法学信息具有价值判断性 法律通常会追求秩序、正义、平等、自由、效率等法律价值。因此在法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递实在法是什么,而且要引导学生分析法律何以如此甚至启发其评价法律。而这些分析就不得不运用到法学信息的价值性。 1.5法学信息具有实践性 法学信息不仅包括理论信息,还包括实践信息。法学是人类法律活动
5、的经验的理论总结,法学是一种关于处理法律问题的经验,而这些经验的获取除了老师传递之外还更要调动学生的实践激情。 2法学信息传递何以有效 正是基于法学信息具有专业性、私人性、价值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法学信息的传播比起一般信息的传递要更为困难。那么何以使法学信息传播有效从而提高法学教学质量?从总体上看,这主要取决于以下要素:信息传播者即教师的可信赖性,传递法学信息的可理解性与有趣性。 2.1教师的可信赖性 教师作为信息传播者必须建立起自己值得学生信赖的公共形象,“因为作为一项原则,我们越是认为一个人正直,就会越快信任他。一般来说,
6、当论点超出确切知识的范围时,当意见分歧时,我们就会绝对相信他们”。教师在树立可信赖性形象时,除了仪表举止之外,还应注重“共有知识”的运用。这一点对于讲授理论性很强的理论法学和距离日常生活较远的部门法学尤为适用。因为“共有知识”是强化可信度的便利信号,容易使信息传递者看上去是可信的。因为“共有知识”是人们信仰之X中的普适成分,它与受众先前的认知结构有很好的亲和性,适宜作为迅速赢得认同感的便利材料,并且,如果传播的信息与受众的既有信仰距离越近,其被接受的可能性就越大。 2.2法学信息的可理解性 法学信息只有理解了,才能掌握和运用。如
7、果信息解码费用过高,就容易导致学生“听不懂、学不通”。学生对信息的关注、接受是选择性的,他们的反应契合注意力经济学的逻辑:信息被关注、接受的程度与其可理解性成正比。能否对信息顺利解码,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受众的信息存量、流量与信息结构。法学本身就是专业化很高的信息系统,而专业化正是重要的无知之源。如果法学信息传播起初就从专业到专业,无异于让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就“坐上了飞机”,这样注定就会埋下失败的种子。因为,通常学生对于信息的吸收、处理与其既有的知识体系密不可分,学生很容易偏好自己熟悉的常规信息,如果输入的知识完全与其熟悉的常规知识无联系
8、,那么对学生而言这些信息就难以理解,从而造成信息传递的失败。因此,教师要想保证有效传播所必需的信息可理解性,就应当更多地诉诸于遍布学生的“共有知识”,而不是职业分化所形成的“私人知识”。基于受众的认知因素,运用“共有知识”来迅速打开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