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开发馆藏地方文献

积极开发馆藏地方文献

ID:20096902

大小:5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08

积极开发馆藏地方文献_第1页
积极开发馆藏地方文献_第2页
积极开发馆藏地方文献_第3页
资源描述:

《积极开发馆藏地方文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积极开发馆藏地方文献

2、第1地方文献是祖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灿的明珠,它既载古又论今,对本地区当前的“四化”建设有着积极作用。现谈谈我馆是如何利用地方文献资料为本地区的“四化”建设服务的。一、搜集整理及我们的看法什么是地方文献?我们认为凡是有关一定地区的,即是具有地方特点的一切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不管它们从什么知识门类或角度来记载和研究地区的,也不管它记录的形式是怎样的(文字、形象、声音等)、不管是本地人著作或是外地人著作,其出版地亦无论是本地或是外地的,只要它们的内容,带有地方性质,均可称为地方文献。因此,凡属地方上

3、的旧报纸、杂志、家谱、回忆录、访问录、档案、日记、笔记、杂录、稿本、碑文、有意义的照片、图片及各个历史时期的布告、传单、会议记录、重要人物传记、年表统计、图表等都在搜集之列。从我们已搜集的资料来看,概分为三个方面:①文字资料为:记载史实的手抄本、档案、报刊、碑刻等书面资料;②实物资料为:遗迹、遗址、各种文物等;③口头资料为: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歌、民谣等。在搜集过程中,我们的作法采取先馆内后馆外,先把馆内存放在各书库的残存旧报刊、图片、手抄本等资料集中起来,进行分类、整理、加工、上架,另方面走群众路线,派人到乡间搜集

4、、征购,也收集到不少有关地方上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文献资料,然后,我们进行认真的筛选、鉴别、核实、分类整编上架,将那些没有资料价值、内容重复、情节不实的给予淘汰,以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如:我县历史遗址,“汉桑城”的各种传说,究竟那种传说较为妥当?我们经过调查,查阅历史资料,得知,相传“桑为汉朝大将关羽手植作其拴马之用”,我们认为这种说法较为合适。因为新野地处平原,资源富饶,是三国时竞争之地。历史记载诸葛亮“火烧新野”,刘备、关羽、诸葛亮在新野屯驻很长时间,所以“汉桑城”之说来自汉朝是有可能的。

5、又如:“邓氏家族”为什么部分不在邓县,却在新野的曹寨,我们通过查阅县志和地方上的一些家谱,了解到当时变化原因。二、积极为“四化”建设服务及我们作法日积月累的馆藏地方文献,深受党政机关、科技人员的欢迎。他们得知后,纷纷来馆查阅。为此,我们设立了咨询登记薄、凡来馆查阅的同志、均在登记簿上写清楚要查的内容,我们馆同志不分上班下班,及时查找提供给读者。如:1、在为党政机关服务方面县委统战部秘书邓喜全同志因工作需要,多次想看“家谱”、“乡会”姓名录一类的资料,我们不仅提供“邓氏家谱”、“旅汴同乡会姓名录”等,还为他提供了宣统元年

6、十二月的“宪政月报”,解决了其多年没解决的问题,深受他的赞扬。县工会宋子庆同志为进行职工教育于85年元月来馆借新野工运史方面的资料,我们将原抄录下来且具有革命意义的碑文“赵振箱烈士纪念碑”提供给他们,起到了较好的效果。2、为扶贫致富工和科技人员服务我们在工作中接待了不少战斗在工农业第一线的扶贫致富工作专者、科技人员。我们不仅为他们提供最新图书杂志,还为他们提供本地区、本县工农业积累的先进经验、供他们参考。新野县县委办公室朱有胜同志,1986年春节后,积极奔赴农村,投入扶贫致富工作,他很需要致富的科技文献,研究政治经济学

7、一类的资料,曾多次来馆查找借阅,我们为他提供《南阳农业科技》、《河南农业科技》的最新杂志。新野农谚、气象谚,如:“寒露测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烟洞不出烟,必有连阴天。……这些都是新野县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的科学总结,在科学种田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他得到这些资料后,颇有感触他说:“搞农业,想致富,离不开图书馆,图书馆的知识太丰富了,希望今后给以更多的帮助。”水利局的邓守珍同志,来查阅地方水利资料,农业局的王喜章同志采查地方养蚕资料……我们均热情接待,及时提供,他们得

8、到资料很高兴。3、为编写各行各业史志的同志提供资料新野县志办公室的樊新祥同志多次来馆查新野县名人录,我们为他提供了检索中国人名的大辞典,我县1958年重编的县志,家谱和一些没有上书的地方名人。如:“汝南太守—邓县,“马一山”、“马云卿”、“邓禹”、“刘禄合烈士”等,为编写县志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新野县原地名办公室主任王正金同志多次来馆查阅地名资料,我们为他提供地名辞典,还将新野县原始地名如:“白河”“关场”“沙堰”等地名来历介绍给他。有时不能及时解答,就让他留下要查的咨询内容,待找到后,抄录或复写清楚,给他送去。新野县鸭

9、灌局的仕志谦同志,为编写水利志多次来馆查阅水利资料,我们为他提供了新野县当地最早的水利工程——召父渠。此渠是西汉元帝时,南阳太守召信臣广集群众兴修的一项规模较大的农田水利工程,“召父渠”虽年逾千载,不能再用于灌溉,但其水流向则为今人所借鉴。县工业局写工业志的李海连同志很想了解新野县解放前手工业状况,我馆资料有限,满足不了他的需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