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086456
大小:10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09
《2003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03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一)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朝统一后,革除东周以来政治弊端的重要决策是() A.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B.确定以法治国的方针 C.推行郡县制度D.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2.北朝武帝时“自废(指毁佛寺)以来,民役稍希(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北齐)……岂非有益”。材料表明,周武帝采取“灭佛”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崇信佛教威胁皇权至上B.佛教兴盛削弱儒学正统地位 C.寺院过盛,与国家
2、争夺人力、财力D.扩大兵员,为灭北齐作准备 3.下列关于唐代藩镇割据出现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 A.以分散的封建经济为基础B.因地方权力过于膨胀导致 C.由安史之乱引起D.是宦官专权的直接后果 4.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南迁人民带去先进技术②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国家分裂战乱中出现的③南方统治者注重发展经济④经济重心的转移伴随政治重心的南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下列宋元时期科技文化发展有利因素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各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有利于火药武器的发明使用 B.文官受到重视与科举考试的发展,有利于书院教
3、育的兴盛 C.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城市文化的繁荣 D.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有利于航海技术的提高 6.清朝前期,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①各民族间经济文化联系更加密切,边疆地区经济迅速发展②国力强盛,政局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基本稳定③有效抗击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军事侵略④坚决粉碎了各种分裂国家的活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7.下列太平天国的诸项活动,符合当时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B.颁布《资政新篇》 C.严惩外国侵略者D.打击封建统治阶级 8.洋务派的出现,与下列哪一矛盾无关() A.民族资本主义
4、与小农经济矛盾B.人民群众与封建地主阶级矛盾 C.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D.中国与外国侵略势力矛盾 9.在19世纪末戊戌变法运动期间,严复译述《天演论》的积极意义在于() A.敲响了民族危亡的警钟号召救亡图存 B.用科学理论阐明社会发展的规律 C.用生物进化规律来解释社会发展 D.宣传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理论 10.西南军阀1915年支持蔡锷反对袁世凯称帝,1917年支持孙中山护法,1918年又串通北洋军阀排挤孙中山进行南北议和。这些情况表明() A.革命派可同军阀结成可靠同盟B.南北军阀是根本对立的 C.军阀借革命力量维护自身利益D.军阀对革命派的立场不断变化 11.孙中
5、山思想从“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反映出() ①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加深②民族资产阶级继续保持革命性③中国各革命阶级开始联合斗争④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2.1931年10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提出“中国政治形势的中心任务是革命与反革命的决死斗争。两个政权的尖锐对立,是目前中国政治生活的核心。推翻国民政府是胜利地进行民族革命战争的先决条件。”这表明() A.当时中国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国共两党的对峙 B.决议正确揭示了阶级斗争和民族革命的关系 C.决议提出的“中心任务”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D.此时中日民族矛盾
6、尚未激化,处于缓和状态 13.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对此,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 A.法币政策的实行客观上对当时中国经济复苏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B.法币政策的实行使官僚资本完成了对全国金融的垄断 C.法币政策的施行加强了国民政府四大银行的地位 D.法币政策的施行引发了通货膨胀 1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因素是() A.中共对国民党既团结又斗争B.中日民族矛盾尚未解决 C.美国不赞同统一战线破裂D.中共及时反击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15.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 ①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②反对封建
7、剥削制度③维护农民的基本利益④促 进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6.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进行的“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①主要目的在于稳定物价②打击对象是金融、商业资产阶级③实质是争夺市场领导 权④使人民政府在经济上站稳了脚跟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7.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 A.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的思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