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067386
大小:6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08
《艾灸对腰痛病人的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艾灸对腰痛病人的疗效观唐小燕(韶关市中医院康复科广东韶关512026)【摘要】目的观察艾灸治疗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腰痛患者采用艾灸治疗,疗程12天•,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结果治愈率为68.75%,总有效率为96.68%;VAS评分由治疗前(5.8±0.8)分降至(3.4±0.5)分,治疗前后VAS评分有非常著性差异(P<0.01)o结论艾灸能明显减轻患者的腰痛症状。【关键词】艾灸腰痛【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5-0337-02腰痛是指腰部一侧或两侧痛疼而言。腰为肾之
2、府,肾经贯脊属肾,膀胱经夹脊抵腰中,督脉并于脊里,带脉起于季胁回身一周,所以腰痛与肾、肾经、膀胱经、督脉、事脉有密切关系。祖国医学认为,艾灸具有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祛瘀生新的作用。在临床应用上,可使患者免受针刺的痛苦,并且操作方便易学,患者家属在家也可操作,不失为一种手段简便、疗效好的治疗方法。笔者采用艾灸治疗腰痛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共选取我院2008年3月到2010年6月的48例腰痛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17例,患者年龄28至69岁,平均年龄(45±7.6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讼5年,平均(3.8±0.8年),X
3、线摄片及MRI检查显示:腰椎骨质增生7例,腰椎间盘突出18例,慢性腰肌劳损15例,腰椎滑脱4例,腰椎间韧带劳损3例,腰骶关节退变1例。1.2诊断标准诊断参照岡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腰餓部或下肢外侧疼痛,反复发作;起病缓慢,隐隐作痛,活动后久坐久立久卧后疼痛加剧;腰膝痪软乏力,劳则更甚,卧则渐轻,腰部僵硬,活动受限;直腿抬高试验阴性。1.3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者;病程在3个月以上者。排除标准:由内脏病变牵涉腰部引起的疼痛或妇科生殖泌尿系统;骨折或腰椎占位性病变等引起的疼痛。1.4治疗方法患者坐位或卧位,充分暴露双侧足肾
4、俞穴和三里穴,点燃艾条,依次温和双侧足肾俞穴/变换体位后再灸双侧三里穴。每穴灸15至25min,灸至患者局部皮肤红晕且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天1次。12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1.5观察方法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腰痛症状程度进行评分:0分代表不痛,10分代表剧烈疼痛。对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疼痛程度的评分诊断。1.6疗效标准临床疗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相关标准评定无效:经2至3个疗程后J要部疼痛和活动功能没有显著变化好转:腰痛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但功能活动仅有少许恢复;显效:腰痛基本消失,功能活动基本恢复正常;治愈:腰痛完全
5、消失,腰部活动自如,功能恢复正常。2结果2.1临床疗效在48例患者中,治愈28例,显效10例,好转9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68.75%例,总有效率为96.68%。2.2VAS评分治疗2个疗程后,VAS评分由治疗前(5.8±0.8)分降至(3.4±0.5)分,治疗前后VAS评分有非常著性差异(P<0.01),因此,艾灸能明显减轻患者的腰痛症状。3艾灸的护理工作(1)在进行艾灸治疗吋,病人应该保持舒适的体位,避免病人在活动吋,艾条掉落发生烫伤或烧坏衣被。(2)在进行艾条灸治疗吋,要仔细观察燃点的距离,应该随吋询问病人的温热感,并仔细观察局部潮红的程度
6、。(3)艾灸治疗后如果冇小水泡,一般不必要处理,对于较大的水泡应消素后,然后再用无菌针头刺破,涂上金万红软膏即可。(4)在艾灸治疗完毕后应为患者盖好衣被,并开窗通风,注意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4讨论艾灸这一传自古老中医的疗法,己让人们认识到苏具有很好的镇痛效应。方宗仁等[2]通过实验证明艾灸刺激能提高人鼠甩尾率,镇痛效应的吋程长于电针镇痛。在艾灸活血化瘀研究方面,吴中朝等[3]认为主要是通过清除患者血液中的异常成分和改善血液理化性质而实现的。因此,用艾灸的方法治疗瘀血腰痛既能止痛又能活血,起到了标本兼治的作用。但是有很多人对于艾灸还是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苏实对于艾灸的作用是可以肯定
7、的,从古代开始,中国人就有了对于艾灸的认知度,并且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很多的中医资料也记载了灸法的重要性,《医学入门》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孟子》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以及“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而艾灸通过用艾绒熏灸穴位疏通经络,活血理气,补充身体阳气排除病邪,主要是调理身体的亚健康状况,这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养生方式。对本次观察中,取足三里和肾俞穴,一方面能培补肾元,健运脾胃,以防新生之瘀;另一方面,培补阳气,温运血行,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