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035126
大小:43.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09
《浅析困难群体在救助过程中的诚信问题与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困难群体”在救助过程中的诚信问题与对策秀洲区残联朱沄当今社会,“诚信”一词被屡屡提及,人们在渴望、推崇诚信的同时,却也常常无奈于种种见怪不怪的诚信问题。在官场,有些政府官员欺上瞒下,贪污腐化;在商界,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据统计,目前中国约有35%的企业被假冒伪劣产品侵权,此类产品的产值年均高达1.3万亿元,部分商家对顾客态度冷漠敷衍、虚假广告、毁合约、作假账等现象也屡见不鲜。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些很多都已为不少专家学者、有识之士所关注与研究,而本文所要探讨的是那诸多诚信问题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小分支——部分“困难群体”在接受救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诚信问题。一、诚信概述
2、探讨诚信问题,不得不先弄清楚何为“诚信”。什么是“诚”?“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我们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肯定“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要求人们修德做事,必须效法天道,做到真实可信,说真话,做实事,反对欺诈、虚伪。什么是“信”?《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可见,“信”8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而“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诚”主要是从天道而言,“信”主要是从人道而言。所以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3、“诚”本是自然固有之,效法天道、追求诚信,这是做人的道理、规律。二者在哲学上虽有区别,但从道德角度看,“诚”与“信”则是同义等值的概念,所以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诚,信也。”“信,诚也。”基本涵义都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诚信问题,即是由各种不符合诚信规范的失信行为所构成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二、“困难群体”在救助过程中的诚信问题本文提到的“困难群体”之所以
4、加上引号,是因为这部分所谓的“困难群体”是靠失信行为而伪装的困难群体。这部分群体的诚信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众所周知,最低生活保障,简称“低保”,是国家给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生活确实困难的人群发放的,使之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一种救助,是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命钱,是党和政府对这个8群体的关怀和温暖,更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就在刚刚过去的六月,包头市民政局与该市公安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房管局针对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人员的房产信息、车辆信息、工资信息等进行了数字比对,核查中发现一些低保对象拥有车辆、若干房产和工资收入,其中石拐区惊现包头市“最富”低保户,一家人竟拥有6处房产;
5、还有的低保户家庭拥有2辆汽车。早在2010年12月,国内某市对全市低保户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全面复查,清理出数千人存在冒领或骗领低保的现象,所占全部低保户比例竟然高达近20%,在这些被清理出的几千人中,甚至有家产几百万的富人。更有甚者,北京千万富翁陈五喜开着别克车,老婆拎着十几万元的香包,戴着香港买的大钻戒,八年骗领低保金十万元。如此种种,不一而足。除此之外,笔者在工作中所调查掌握的情况,也很具有代表性。笔者所在单位的工作职责之一就是对辖区范围内的困难残疾家庭进行扶贫救助。我们利用农村特有的田地、场地资源,针对农村困难残疾家庭推出红薯种植、绿壳蛋鸡养殖、莲藕种植等一系列农业扶贫
6、救助项目,依托当地农业龙头企业成立助残扶贫基地,采取“公司+基地+残疾户”的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基地向困难残疾户提供产前免费种苗、产中免费技术指导和问题诊断、产后按合同保护价回收产品8等一条龙服务,以对这些农业项目每一个环节的周到服务来化解残疾种养户的农业生产风险,从而保证他们能通过这些项目真正获得经济效益。经过多年的实施,辖区范围内大部分可扶持困难残疾户都通过这些项目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活状况得到较大改善。然而,当我们准备详细了解扶贫帮困效果,采取进一步措施扩大扶贫成效而对受扶持残疾户进行座谈调查时,得到的却多为没什么经济收益甚至亏本的信息,更有甚者居然编出了“扶贫扶
7、贫,越扶越贫”的顺口溜。当我们提出,既然没什么收益那就退出不要再进行这些项目时,又极少愿意退出的。这与我们通过基地和周边群众调查得出的结论不符,外围信息显示,受扶持的残疾户普遍获得了不错的收益,他们怕说出真实收益后,上级部门不再对他们进行资助与扶持。这些案例反映,部分“困难群体”在接受救助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诚信问题:一是刻意隐瞒真实收入、家庭资产而骗取救助资格;二是通过“打招呼”、“托关系”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救助资格;三是在获得救助经济状况明显改善后不如实反馈,从而使合法救助资格转变为骗取救助资格。三、该类诚信问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