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doc

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doc

ID:19930513

大小:2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07

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doc_第1页
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doc_第2页
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作者:杨勇,方道顺,王晶,宋伟【摘要】目的了解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因脑卒中住院并发抑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分为A、B、C三组,三组均给予常规治疗,B组在此基础上予氟西汀抗抑郁治疗,C组予氟西汀联合心理治疗的抗抑郁治疗。随访观察1年。结果①治疗后各时期HAMD评分A组>B组>C组;②治疗后各时期BI评定C组>B组>A组;③治疗6个月、1年神经功能恢复效果C组>B组>A组。结论抗抑郁治疗对于PSD患者的抑郁状态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均有积

2、极的作用。【关键词】脑血管意外;抑郁症/治疗;预后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以心境低落、兴趣下降等为特征,一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表明脑卒中后61%的患者有抑郁症状[1]。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出现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其神经功能的恢复。我们采用队列研究的方式,观察了不同抗抑郁治疗对PSD患者预后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120例对象均是2003年1月~2005年6月于我院因脑卒中住院并发抑郁的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

3、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②言语表达或(和)家属交谈中发现病人有明显抑郁状态,如厌世悲观、企图自杀等;③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8分(≥8分为轻度抑郁,≥17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排除标准:严重痴呆、意识障碍、失语及既往有精神障碍者。所有对象分成A、B、C三组,每组40例,各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A组:给予常规脑卒中药物治疗,脑梗塞患者应用抗凝、扩张脑血管药物,脑出血患者应用脱水、降颅压药物治疗,伴发的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

4、病分别给予降血压、降血糖治疗。B组:在常规脑卒中药物治疗基础上,单纯给予药物抗抑郁治疗。方法:氟西汀20mg/d。C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治疗。具体措施:①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②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消除或减轻患者对疾病的紧张与焦虑,通过宣教让患者对自己所得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恢复对周围环境的适应;③了解患者的个人爱好及家庭关系;④家属积极配合;⑤患者之间的交流及让已康复的患者现身说法;⑥3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导、松弛、音乐疏泄、移情等心理治疗,消除患者的悲观情绪,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表

5、1各组一般资料比较(略)  a:F=0.12,P>0.05;b:χ2=0.07,P>0.05;c:χ2=0.24,P>0.05  1.2.2观察指标所有患者均随访观察1年。于随访后3个月、6个月、1年作如下评定:①HAMD评定。②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BI)。③神经功能评定: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0~15分为轻型,16~30分为中型,31~45分为重型。临床疗效评定主要依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通过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和病残程度

6、改善情况,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  1.2.3质量控制研究小组成员均经系统培训,工作认真负责、细致耐心。通过说服教育取得患者和家属的密切配合,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  1.2.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的q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各组不同时期HAMD评定结果比较由表2结果可知,各时期HAMD评分A组>B组>C组,表明对抑郁的改善情况以C组最好,B组次之,A

7、组最弱。  表2各组不同时期HAMD评定结果比较(略)  注:治疗后两两比较的q检验P均<0.01  2.2各组不同时期ADL的BI评定结果比较由表3结果可知,各时期BI评定C组>B组>A组,表明对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以C组最好,B组次之,A组最弱。  表3各组不同时期BI评定结果比较(略)  注:治疗后两两比较的q检验P均<0.01  2.3各组患者不同时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由表4结果可知,疗效C组>B组>A组,并且随着时间推移,B、C两组患者的疗效不断提高,而A组的疗效无甚变化,B、C两组的神经

8、功能总有效率分别由治疗后3个月的82.50%、92.50%逐渐提高到了治疗后1年的92.50%和100%。  3讨论  关于PSD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楚,主要有两大理论假说[3]:①3神经生物学机制。有的学者认为PSD是神经元损害的直接结果。其发生和严重程度与病灶部位密切相关。近年来通过MRI、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功能性MRI、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