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917766
大小:4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07
《电梯物联网技术的运用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电梯物联网技术的运用1前言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数量和规模不断的扩大,成为现代化城市的标志。电梯在高层建筑中是重要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全、稳定、可靠性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电梯属于特种设备,当前我国的电梯总数量已经超过170万台,其内部的运行机电设备复杂,当下的电梯的检查、管理等工作仍然是传统的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反应不及时,往往只能成为事后管理,无法及时的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2电梯物联X技术的功能电梯物联X系统是通过一定的协议,经过技术载体实现数据的传输,并经过智能化的总额和处理,实现电梯的实施运行状态监控
2、,满足个性化服务,提供综合性的电梯管理平台。2.1实时监测电梯运行状态物联X电梯技术的运用可以对电梯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通过传感器端的数据收集,当电梯发生异常时,迅速的感知识别,并将信息传达到电梯的维护部门,维护单位则根据后台监控,实施的查询分析,定位故障原因和部位,并且物联X将给出维护建议,及时的进行施救。同时,乘客在电梯中也可以进行查询,实现人梯的交互处理,提供一些个性化的服务,例如进行人脸识别、自动选层,小区的相关信息通知等等。因此电梯物联X技术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故障响应,降低故障发生概率,保障使用者安全。2.2空气质量实时调节
3、电梯属于一个半封闭的空间,内部的空气流通并不顺畅,当乘客较多发生勇气,或者在电梯内吸烟、扔垃圾等行为都将影响电梯内的空气质量,影响乘客的舒适性。物联X技术电梯物联X技术的运用文/陈柏松陈亮如今电梯安全事故和故障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安全隐患。电梯物联X技术作为人梯之间的X络通信技术,可以实现对电梯的智能化控制,故障的预警和故障诊断,运行状态监控等,使电梯运行管理实现了精细化、智能化、高效化发展,并且实现更多的人性化、个性化的功能。本文对电梯物联X技术的实践运用进行分析,探讨其技术特点和具体应用方式,以期能进一步的提高物联X在电梯
4、中的运用。可以对电梯内的环境进行监控,设置环境自动调节和检测装置,传感器的空气质量数据的收集,经过智能处理,实时调节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并且可以在电梯的屏幕中进行显示,提高电梯的舒适度。2.3电梯照明的控制从节能角度考虑,晚间电梯处于空档状态,但大部分的电梯仍然处于高照明状态,通过物联X技术,实现智能化的控制,根据外界的亮度,具体的时间点来实现自动调节光照,实现节能。2.4对电梯的设备、零部件进行监控电梯的生产商家,监管部门可以通过物联X技术来实施的了解每个地区、每个不同的电梯内部的各种零件的使用寿命和状态,全程监督检查并记录电梯
5、的使用整个运行周期、老化信息,对各个零部件实行系数划分监管,规定部件安全系数等级,拟定零部件的维护更换周期,保障电梯各个零部件的安全。2.5不同电梯的物联X技术的功能实现在不同的环境和空间中,电梯的使用人群不同,一些特殊化的功能也有差异。在普通的住宅建筑中,物联X技术自动识别小区的住户,实现自动化的智能选层。外来人员进入电梯时持有临时的电梯卡来乘坐,客观上保障小区住户的安全。在学校中,学生乘坐电梯可以直接用校园卡,绑定学生的信息,了解学生的去向,监控学生的安全。在商业建筑中,可以通过物联X技术,基于智能模糊逻辑处理与风险预测调度,在上
6、下班高峰时期,感知峰值交通需求,精确规划和优化任务分配,控制电梯走行距离,实现高效率的电梯运转。2.6增值服务如今的大数据时代,移动设备的发展越来越快,移动互联X,与计算技术为电梯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提供了可能性。例如将电梯和进行连接,电梯每一层站处设RFID芯片,该芯片上集成有本楼层的室内导航地图,以及该层商家的广告、活动等指引信息。电梯到达此层时,乘客可以自动读取,为乘客提供优质增值服务。3电梯物联X技术的实现3.1电梯物联X技术体系结构电梯物联X系统的体系结构分为感知、传输、支撑、应用四个部分组成,感知部分通过RFID、二维码、实
7、时定位等技术载体来收集感知数据,传输则依托于互联X、移动互联X、卫星等来实现数据传递,支撑则通过并行计算、智能处理、云计算等来进行数据的分析计算,最后将分析结构传递到应用层次,包括运行平台、各个部门、信息中心。其结构如图1所示。3.2硬件构成电梯物联X技术的实现包含软硬件,硬件主要是识别和监控,其中监控是硬件的核心部分,包括了采集、通信、供电、控制等功能模块,实现对垫底的运行数据采集,其内部包含了重力、温度、湿度、烟雾等传感器,实施的收集电梯的运转数据,并通过传输模块传递数据,供电模块则包含了外接带能源和锂电池,实现双重供电保险,保障
8、物联X的可靠、稳定运转。3.3软件部分软件部分也包括了监控、数据分析处理、信息传递等部分,硬件部分的数据采集和传输后,到达软件的处理中心,软件处理中心结合智能控制的算法,状态监测算法等,通过对数据的比对、研判、分析,最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