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912066
大小:4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07
《论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开发利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开发利用 [论文关键词]地方文献;收集整理;开发利用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对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管理、发挥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提高人们对本地文献的重视,切实发挥其重要作用。 河北正定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孕育出一大批熠熠夺目的英才人物,如古代南越王赵佗、常胜将军赵子龙、临济宗祖义玄、金元医学名家李东垣、元曲大家白朴、收藏大家梁清标,近现代的共产党人尹玉峰、高克谦、郝清玉,著名眼科专家张晓楼,著名画家黄润华,著名作家贾大山等。这份遗产极
2、为珍贵,搞好以其为重要内容的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开发利用,是一项极有价值的工作。 一、合理确定地方文献收集内容和范围 收集地方文献是一件复杂、艰巨而又细致的业务工作。我馆参考河北省图书馆文献收集经验,结合我县独特的历史和现时情况,确定了我馆收集地方文献的内容和范围,并根据地方文献的载体、内容特征做出相应规定。 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其一为地方志,包括综合性地方志和专业地方志。如本馆保存的明万年历年间应中修杨芳编纂的《真定县志校注》、清代乾隆年间编著的《正定府志》影印本、民国时期编纂的《正定县志》堪
3、称“镇馆之宝”。由于它们记载时间连续、内容广泛、记述完整、资料翔实可靠,对我县挖掘文化遗产、科学研究以及文化、旅游、经济建设等,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料。其二为地方历史名人著作,主要包括县域和外地名流、作家、学者、专家、知名人士等撰述正定县域历代人物、事迹、传记、手稿、墨迹、大事记、地名录、名人录、传说、诗歌、文集、家谱、寺观、店堂字号、科研成果以及散见于各类报刊上反映著述有关正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考古等。如张兰亭著《赵子龙传》《南越王》《贾大山小说集》、王米贵著《合作金融方略》以及我县古文化研究会出版
4、多辑的《古圃》等。其三为地方出版物,它包括正式地方出版物和非正式地方出版物。其四为地方革命史料。 二、妥善制定收集地方文献的方法和措施 1.建立健全地方文献收集组织机构,以馆长为组长,业务素质高、公关能力强者做骨干。成员明确分工,相互配合进行收集、调研、采访工作,对断续、残缺、流失的材料给予填补。 2.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根据本县具体的状况,进行全面探讨和评估,确立好本县地方文献特点和基本类型,定出收集标准和范围,明确收(广泛收集)、管(科学管理)、用(系统开发有效利用)三大业务职能。 3.建立地
5、方文献专藏书库,明确专人管理,实行收集、整理、登记、分类、编目、著录、排架、咨询、查阅、制作二、三次文献,开展定题服务和跟踪服务等一条龙操作管理。 4.建立地方文献征集制度,采用请示报告争取上级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由职能部门配合、文体局及图书馆牵头、收集各部门出版的文献资料。截止目前,已收集地方志、地方史料、地方著作等各类文献6000余册。 5.广辟地方文献。建立文献收集X络,以县图书馆为中心,各乡镇基层图书室为桥梁,以广大社会读者为前哨的地方文献收集X络。重点开展馆际间协作,对文献进行全方位调研普查,寻
6、觅线索,对流散到外县和流落在当地民间的有关正定的历史文献、孤本、善本、手抄本等地方文献,实行无偿回赠和有偿回购,或用复制、缩微、抄写、翻拍等方式让其来我馆落户。 三、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1.建立健全地方文献数据库,对收集来的地方文献全部按照标准著录,编制分类目录、书名目录、著者目录以及专题书目索引,让读者了解利用,实现文献资源共享;拓展服务领域,利用文献推荐、内容简介、专题书展、开架阅览等形式,使馆藏地方文献全部开放,让它充分发挥使用功能;将定题服务和跟踪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为读者科研定题、项目论证
7、、成果查询等方面提供大量的文献信息;完善电子阅览室功能和X上文献阅读;供给县领导和决策机构研究参考的“机密”资料,实行专架特藏。 2.地方文献深入开发利用,为地方文化发展做贡献。主要体现在:在重修正定隆兴寺大悲阁、正定历史文化街区建设、l80余家老字号重现等工程中,均以我馆《正定县志》《正定史料》为重要参考资料;正定电视台采用我馆有关地方文献,举办知我家乡、爱我家乡、建设家乡、颂我家乡为主题的知识竞赛,通过电视播放形式,对全县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根据地方文献中的民间传说、史料记载,王京瑞对常
8、山战鼓的起源、表演方式等进行了挖掘整理,正定演出团体代表省市多次参加国内大型庆典活动,2000年全国比赛荣获银奖、2004年荣获“全国鼓王赛第一名”;县政协文史办、县党史志办、县古文化研究会据各类史料,先后出版了《正定文史资料》《正定党史人物简介》《正定历代名人》《正定解放》《古圃文汇》等二十余种历史文献,丰富了馆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