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说法是否反映了个人的态度

这些说法是否反映了个人的态度

ID:19908587

大小:596.00 KB

页数:74页

时间:2018-10-07

这些说法是否反映了个人的态度_第1页
这些说法是否反映了个人的态度_第2页
这些说法是否反映了个人的态度_第3页
这些说法是否反映了个人的态度_第4页
这些说法是否反映了个人的态度_第5页
资源描述:

《这些说法是否反映了个人的态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问题:这些说法是否反映了个人的态度?我们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他人的态度?如果这位管理者真的认为吸烟是一种相对健康的表现自我的方式,那这些态度是如何内化的?我们要想说服他人改变已有的态度或形成一种与我们类似的态度应该怎样做?如果我们不想被别人说服,会怎么办?1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第一节态度的概述第二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第三节态度防卫与保护第四节态度与行为的关系2第一节态度的概述一、什么是态度二、态度理论3一、什么是态度(一)定义(二)态度的构成要素(三)态度的类型(四)态度的特点和功能4(一)定义:态度是个人指向

2、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的持久反应倾向(金盛华)。简单地说,态度是对人、事物、观点的评价(EaglyChaiken,1998;Fazio,2000;OlsonZanna,1993;PettyWegener,1998)。5(二)态度的构成要素1、认知成分: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与评价。2、情感成分: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3、行为成分: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和意动效应。6(三)态度的类型尽管所有的态度都具有认知、情感和行为成分,但是一种确定的态度可能更多是基于某一种经验。1、以认知为基础的态度2、以情

3、感为基础的态度3、以行为为基础的态度内隐态度外显态度7(四)态度的特点和功能1、态度的特点1)习得性:态度不是天生的,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人、事发生关系过程中形成的2)对象性: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笼统地讲态度是不确切的。3)稳定性:态度形成后会持续一段时间,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并在人的行为反应模式上反映出一定的规律性。84)可变性:态度既然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也会随社会条件的改变而改变。5)间接性: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不能直接观察,但可以从行为间接推知。92、态度的功能社会心理学家卡茨(D.Katz,196

4、0)提出,态度是为一定的心理目的服务的,人们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取决于态度对象对于个人的意义。1)工具性功能2)自我防御功能3)价值表现功能4)认识功能103、有关态度功能的进一步研究1)态度对社会理解的影响2)态度的记忆过滤效应3)态度的自我价值保护作用4)态度的激励作用11二、态度理论(一)学习理论(二)期望——效价理论(三)认知一致性理论(四)自我知觉理论12(一)、学习理论代表人物:霍夫兰德(Hovland,1953),态度的获得与其它习惯的形成没有差别。人的态度主要通过三种过程获得发展联结强化

5、和惩罚模仿13评价:态度的学习理论是一种相对简单的理论。把人描绘成被动的受体,是机械学习。最终的态度包含了个体所积累的所有联结、价值观和点点滴滴的信息。实际态度的形成取决于所习得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的数量和强度。14(二)、期望——效价理论爱德华(W·Edwards,1954),人是否采取某种态度,取决于他对这种态度的利弊进行的仔细衡量。人在决定采取何种态度的时候,不仅考虑产生的结果,还要考虑某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在选择态度的时候人总是努力使各种与其结果的主观效应最大化。主观效用=预期后果的价值×预期后果

6、的概率15评价:与学习理论没有多少区别。都认为态度是由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的相对关系决定的。不同的是,不再把人看作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把人看作是精打细算的、主动积极的理性决策者。16(三)、认知一致性理论当代主要理论,源于格式塔学派的知觉完形观,受勒温的团体动力学影响。共同基本观点:强调人在认识中总是寻求一种平衡和一致的状态,一个人如果几种观点和信念彼此不协调,他将力图使之趋向协调。认知平衡论认知失调论17认知平衡论海德(Heider,1958)提出主要的假设是,平衡的认知状态能引起一种满意的情绪体验。人们

7、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使某种情感或评价之间趋向一致的压力。如果出现了认知不平衡,这种压力就会使人改变现存的认识之一,或添加一种新的认识,以校正不平衡。18海德的“P―O―X”模型19P-O-X模型中的P-O之间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关系。模型A与B为强平衡型,C与D为弱平衡型;相应地,模型E与F为强不平衡型,G与H为弱不平衡型。20促使人们去求得平衡的主要动机是:他们渴望实现对社会关系的和谐、连贯。不平衡结构向平衡结构转化时,遵循“最小费力原则”,即人们倾向于以改变最少情感关系的方式来达到一个平衡系统。21评价

8、我们对人的认知、态度都不应孤立地了解和评价,而要在事物的相互联系中去认识和掌握,人们认识上的矛盾、人际关系上的冲突实际上常常与第二者、第三者或更多的人有关。突出了人际关系对态度的影响。22认知失调论费斯汀格(L.Feistinger,1957)提出人们的认知结构是由若干知识、观点、信念等组成的,每一种知识、观点、信念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认知元素。这些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协调、不协调、不相关三种。23协调关系时,人就会保持这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