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905890
大小:395.0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8-10-07
《孩子经常抽动怎么办小儿抽动症专题讲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孩子经常抽动怎么办?【小儿抽动症】专题讲座目录:12小儿抽动症是怎么引起的?3小儿抽动症的症状有哪些?45小儿抽动症如何鉴别诊断?6小儿抽动症如何鉴别诊断?78小儿抽动症如何预防?9小儿抽动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小儿抽动症的概述小儿抽动症的检查项目有哪些?小儿抽动症会引发什么疾病?小儿抽动症的概述小儿抽动症又名习惯性痉挛综合征(habitualspasmsyndrome)、抽动综合征(ticsyndrome)、短暂性抽动障碍等,是发生在儿童期的一种肌肉抽动性疾病。发病率较高,为1%~7%,有报道达4%~23%者。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早期的儿童。男性明显占优势,男女之比为3∶
2、1~4∶1。多呈良性经过,也有难治性患者。济南六一儿童医院小儿抽动症是怎么引起的?(一)发病原因对儿童抽动症的病因尚未完全弄清。认为有特殊素质的儿童,当有各种精神因素或模仿他人动作时,易形成异常运动性条件反射。(二)发病机制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大脑运动分析器兴奋性高,容易发生抽动性反应,尤其在具有特殊素质的儿童,当有各种精神因素或模仿他人动作时,均易形成这类运动性条件反射,成为病理性惰性反应。开始可能是患者对某些刺激的反应,日久则成为习惯性抽动。1.遗传因素短暂性抽动障碍可有家族聚集性,患儿家族成员中患抽动障碍较多见,故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2.躯体因素开始时往往由于局
3、部刺激而产生抽动。如眼结合膜炎、倒睫刺激引起眨眼,鼻炎或上呼吸道感染而出现吸鼻、面肌抽动。当局部疾病因素去除后,抽动症状仍继续存在。3.体质因素有抽动症的小儿,一般不安静,对人对事较敏感,神经质,要求水准高,有固执倾向。并常合并一些心理性症状,如头痛、腹痛、不明原因的发热、便秘、哮喘、遗尿等。4.情绪因素常与家庭有关,常见的因素如父母对患儿过高的学习要求,过多的责备,母亲常有神经质,精神上不安静。过多的干预使小儿发生情绪障碍,特别是焦虑和紧张等情绪,抽动即是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在运动系统方面的反应。家庭的争执,父母离婚,亲人死亡等。另外,还有人认为与患儿曾有过运动活动遭受限
4、制的历史有关,如父母对儿童安全过分担心或早年的某些疾病限制了儿童的活动。精神上的刺激也可成为诱因。或患儿近期遭受意外事件如生病住院、遇见危险等。或患儿看紧张的电视、录像节目,玩紧张的游戏如打游戏机等,抽动成为心理应激的一种表现。这一因素在短暂性抽动障碍中起主要作用。5.学习理论开始时的抽动可能是出于条件性的逃避反应,如眼中有异物而眨眼,或学习其他人的某些生理缺陷或病态,后来由于外界的原因起到了增强作用,以致形成了习惯性抽动。6.药源性因素中枢神经兴奋剂如哌甲酯、抗精神病药的长期服用可能产生抽动症的不良反应。小儿抽动症的症状有哪些?多发生在5~10岁的男孩。为一种突然、短
5、暂、重复、刻板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的抽动发作。表现为眨眼、挤眉、龇牙、做怪相、耸肩、转颈、点头、躯体扭动、手臂摇动或踢脚、下肢抽动等,情绪紧张时加剧,精神集中时减少,睡眠时消失。在一个时期以某一组肌肉抽动为主,表现为同一个症状;但在另一时期又表现出另一组肌肉的抽动,即症状的变化性。病程持续数月至1年。抽动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不一,轻者对患儿学习和生活环境无影响,重者影响学习、扰乱环境,甚至不能在教室中上课。有人将儿童抽动症作如下分型:1.急性单纯性(或一过性)儿童抽动症抽动症开始的症状大多数为简单性、不随意性的运动抽动,极少数为单纯发声抽动。常见的眼、面部抽动表现为眨眼、挤
6、眉、翻眼、咬唇、张口、点头、摇头、伸脖、耸肩等。少数单纯发声抽动表现为反复咳嗽、清嗓子、发出哼声。症状可在数周或数月内波动及转移部位。多在12岁前发病,最多见的是眨眼。症状持续2周~1年即可自然消失。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通常无异常发现。2.慢性单纯性儿童抽动症15岁以前发病者多,成人少见。表现为一组或两组肌肉抽动,无过多的变化。持续时间很长,可终身存在。3.亚急性或持续性的单纯或多发性抽动可见于儿童期、青春期。单纯性者,一组或两组肌肉抽动持续1年以上,至青春期自然消失。多发性抽动有发声者,至青春期症状是否消失不一定,此要与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
7、合征)相鉴别。4.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以上分型并不完全,特别是第3型和第4型之间有些混乱。因此此处仍将“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单独予以讨论。1.行为约见对于短暂性抽动障碍的儿童,应当分别与患儿和家长交流。了解患儿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以及出现抽动症前后的意外事件和重大冲突,获得病因方面的资料,同时观察患儿抽动的表现。与家长的交流了解患儿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家庭和学校的情况,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功能、家庭冲突或重大变迁等;学校内患儿与同伴和老师的关系、学习成绩、家长对患儿的学习期望;患儿喜欢的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