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排桩支护设计

双排桩支护设计

ID:19902010

大小:6.17 MB

页数:42页

时间:2018-10-07

双排桩支护设计_第1页
双排桩支护设计_第2页
双排桩支护设计_第3页
双排桩支护设计_第4页
双排桩支护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双排桩支护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双排混凝土灌注桩支护演讲者:赵林一单排灌注桩和双排灌注桩二双排桩布置与特点三双排桩的模型试验四双排桩工程实测五双排桩的设计计算探讨六双排桩的内力计算七工程实例一单排灌注桩和双排灌注桩悬臂式单排混凝土灌注桩在粘土、沙土地区,基坑深10m以内,用的比较多。但是桩顶水平位移较大,基坑深大于10m的,就必须做支撑或锚杆,但施工复杂,且工期加长。因此考虑用双排悬臂桩,施工简单、无须延长工期。将单排桩每间隔一根桩,推出一根桩往后排形成梅花桩,或每间隔一根桩抽出一根桩将其排列在后排,这样桩距增大一倍,桩数相同。在桩顶建一连圈梁,梁宽一般为排距尺寸,厚500

2、mm,前后排桩与桩顶圈梁组成刚度很大的结构。1土质对悬臂桩的影响(1)模型试验情况基坑长10m,宽4m,深2m多,以Φ30铜管作为挡土桩,桩长1.8m,黄铜管上贴电阻片。(2)粘性土与砂土试验参数(3)模型试验实测绘制曲线图图1为实测土压力对比,图2为桩顶位移对比,图3为桩内力分布对比。((4)试验结果砂性土桩的主动土压力明显大于粘性土,粘聚力c起了很大作用;粘土的主动土压力分布呈三角形状态;桩顶位移,从曲线图看出当基坑开挖到1.1m时砂性土B已达极限状态,而粘性土A,在开挖到1.4m时才达极限状态,再次说明砂性土的土压力大于粘土的土压力;实

3、测桩内力,砂性土弯矩大于粘性土,最大弯矩砂土是粘土的3.6倍。图4双排桩土压力分布及随开挖深度的变化双排桩的土压力模型试验,排距1.2m的土压力,如图4所示;排距2.4m的土压力如图5所示。2双排桩的土压力分布图5双排桩实测土压力分布及随开挖深度的变化双排桩土压力分布及随开挖深度变化如图4及图5,试验中分别在前排与后排桩及两排桩间埋设压力盒,图中所示是后排桩体一侧与前排桩挖土面一侧嵌固段上的土压力测试分布。测试结果说明:土压力与单排悬臂桩图土压力变化规律相同,是悬臂桩的土压力分布规律。可以得出:双排桩的土压力分布与单排悬臂桩的土压力分布是相同

4、的,是悬臂桩规律。二双排桩布置与特点1布置双排桩的布置分前后排桩及梅花型桩,如图6所示。桩顶必须用圈梁连起,成为整体。2特点由于桩顶圈梁与双排桩连接成整体,可以把桩入土嵌固部分。看成是个刚架,在承受水平荷载时,位移很小,弯矩也小。模型试验和工程计算的弯矩、位移都说明其特点。(1)位移小:从图6双排桩计算位移为30mm,单排桩计算位移80mm,为双排桩的2.7倍,与模型试验相同。(2)弯矩:单排桩计算最大弯矩为450kN·m,后排弯矩为350kN·m。(3)施工简单,不需用锚杆经济效益好,如在安外华侨大厦公寓,深基坑14m,采用双排桩,取得了约

5、50万元的经济效果。三双排装的模型试验1模型试验概况模型试验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模型试验室进行,试验坑长10m,宽4m。模型桩采用黄铜管直径30mm,桩长1.8m,在黄铜管外壁上贴电阻片,经标定后作为正式护坡桩。单排桩间距为60mm,双排桩间距大一倍,排距试验为120mm或240mm两种。试验土料为粘性土及砂土,其物理力学指标及颗粒组成百分比从略。土压力测量采用应变式的微形土压力盒,直径25mm,厚7mm,并专门设计压力盒支座。2模型试验的布置模型试验为两种不同排距的双排桩,与单排桩的对比试验。如图7所示,单排桩桩间距60mm,双排桩桩

6、间距120mm,排距一种是120mm,另一是240mm,桩顶处为模拟工程实际圈梁刚度,用扁钢条作为连接梁,用螺栓将两排桩连接,在相对应的前后排桩上也用扁钢连接,而使前后排桩形成一个模型实际双排桩结构。做三组试验:单排桩、排距为120mm的双排桩、排距为240mm的双排桩。单排桩桩距60mm,双排桩桩距120mm,桩长相同,皆为1.8m,桩径相同,皆为30mm,桩数相同,皆为50根,得出各项不同结果。3双排桩位移在桩数相同的条件下,也就是双排桩间距为单排桩间距2倍的情况下,双排桩的位移小于单排桩的位移。图8为三组试验桩顶位移随开挖深度的变化曲线

7、。由图8可以得出,当桩长1.8m,挖深1.4m,嵌固0.4m时,得出表2的位移量。从图8及表2可以看出:单排桩的位移量约为双排桩的2.5倍到3.4倍。而双排桩排距不同,相差不大。这一试验结果对实际工程意义很大,以为有的深基坑开挖工程,要求支护结构位移不能太大。在不用锚杆的情况下,双排桩可以解决位移打得问题。由试验实测桩体位移曲线发现,由于双排桩结构的刚性连梁作用,不但桩顶位移量相差很多,而且沿桩长的挠度曲线形状也不相同。图9为双排桩与单排桩模型试验桩体位移曲线图,实测的双排桩前排(挖土侧)桩桩体位移曲线,与相应单排桩的桩体位移曲线对比。由图9

8、中(a)单排桩(b)(c)的双排桩在不同挖土深度下前排桩的变形曲线,双排桩由于桩顶刚性连接梁的约束,限制了自变形与桩顶的转角,变形形式象受水平力作用下的刚架变形。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